我生于江南,长于江南,成年后工作生活都在江南一带。虽说在国内也出门旅游了好些地方,但从未在别处真正停留过。严格地说,我是一个没见过大漠炊烟、苍茫草原的寡陋听闻的人。江南的方言土语是我一生用惯的语言,没想到因为两个儿子都移民澳大利亚,千里迢迢远涉重洋,来到这以英语为母语的陌生国家,一个连说普通话都带着浓重乡音的我,对英语一窍不通。听不懂、说不出,这可怎么得了!有一次下飞机后,托运的行李少了一件,我心里焦急,语言不通无法交流。情急之下,我想起儿子曾给我们做过一些中英文对照的卡片,包括乘飞机时问讯、商店里购物、路上要求帮助等等,叮嘱我们带在身边。一找里面有“请打电话给我儿子”(那时手机还不普遍)赶快拿出来给工作人员。电话接通了,叽哩咕噜一通英语交谈后,儿子叫我们放心地出航站,两天后遗失的行李送到了家。真感谢儿子的未雨绸缪,也深感了语言不通的困苦。好在那些年都是住在儿子家,一切对外事务均有儿子处理,语言不通就不通吧!
苦苦等候了十几年,我们的父母移民签证终于被批准了。为了让我们有更大的自由空间,儿子给我们另找了房子。在墨尔本我们有了自己的家,成了真正的居民。想学英语,哪怕一点点也好的想法油然而起。听说对新移民政府提供510小时免费学习英语的课程,我跟老伴马上去Box Hill AMES 报名。自认学习态度极其端正,从不缺席迟到。除了上课专心听讲、做笔记、听录音,还去买了几本参考书,每次课堂考核前认真准备,课程结束时还拿到了证书。其实像我这样认真学习的老人还真多。有一位上海同学在那儿学完了免费课程,还在自费学习;而我结束了课程,但离用英语交流还差十万八千里。
不甘英语学习就此结束的我,又开始寻找其它学英语的场所。原来学英语的地方真不少。 在KEW Neighbourhood Learning Center,即邻里学习中心就有不同程度的英语班。在华人社团,在一些教堂也有免费的英语课。图书馆常年开设英语对话班。不怕辛劳的我又开始了新的努力,而且把要求降到最低,学语言应是听说读写。我不想拚,不用写,也不用讲究时态、语法,能简单地听一点,说一点就行。但事与愿违还是听不懂,说不出。反而明显感觉遗忘的速度太快了。俗话说:“前读后忘记”。想起有位移民已久的好朋友,曾撰文写到她对老人学英语的看法;“五十岁应该学,六十岁可以学,七十岁不必学”。是呀!我们已是古稀老人,活着就好!瞎折腾什么。从此断了学英语的想法。
想起学生时代也学过外语,但当时中苏是兄弟盟国,讲究一切向“苏联老大哥”学习,那时还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学校里不教世界上用得最广泛的英语,而是俄语。谁知世事变幻,“老大哥”不可靠,学的俄语以后毫无用处。唉!要是那个时候能学英语该有多好。而现在只能化作一声无奈的叹息!
不学英语,但离不开英语为母语这个大环境。独立居住后用得最多的话是:“Sorry ,I don’t speak English. I speak Mandarin.”每当接到西人电话或西人敲门时,这是我们最有效的挡箭牌。还有就是:“Please contact my son, His phone number……。”这是我们最有效的应答。再有为难之事,就吊救兵,叫儿子来。
经历了数个春暖、夏寂、秋清、冬寒,我们早已习惯了在华人圈子里打滚。再说在超市,菜场买东西不用讲英语;偶而去邮局、银行、药房,事先作好准备,一、两句英语也能把事办了;即便去大卖场,作为买主根本不用担心买不了东西。问题最大的是看病,好在家庭医生中华人很多,挑一个合适的就行。至于去专科医院,事先预约好了翻译(interpreter),一点问题都没有,还是免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来澳的华人越来越多,许多公共场所,像机场、会馆都加设了中文指示。连路边设置的提款机也有中文简体、繁体的提示。听说普通话已成为墨尔本使用人数第二广的语言。“你好!谢谢!再见!”的意思,几乎路人皆知。躺着做CT,耳边响起的是中文指令:请深吸一口气……动了白内障手术,复查时没等到翻译。医生拿出手机,轻松敲击键盘后给我看。显示屏上“恭喜你,手术非常成功,你不用再来了”的中文代替了所有的交流。多好呀!科技的发展,手机的应用,就像给我们配置了一个随身翻译。到了Box Hill,中国饭馆、中国银行、新华书店、宝康文具商店……犹如回到了中国。
就这样我们在墨尔本过上了中国人的生活。每次我回国说起这些,朋友都会很诧异。不会英语,竟然也能生活得如此舒坦。我想这应该就是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和多元文化政策的丰硕成果。感谢这片广袤的大地,以它宽广的胸怀接纳了我们这批啥也不懂的夕阳移民。
多年丢掉英语了,去年圣诞节的一天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隔壁的邻居母女。她们手里捧着包装精美的礼物,脸上堆满了灿烂的笑容。原来是给我们送圣诞礼物来了。来而不往非礼也。激动、高兴之余,我赶紧找出一条丝绸围巾包装好,与老伴勇敢地敲开了她们的大门。需知,这是我俩第一次单独拜访西人。热情的主人拉我们进到客厅,告诉我们,她还有一个儿子,是空军军官,在悉尼。当我告诉她我喜欢编织、缝纫时,她拿出她的作品。交谈时间很短,但给了我很大启示。原来借助情景,抓住关键词语,运用肢体动作,也能听懂一二,讲出三四。从此与邻居见面不再只是morning。一段时间老人家不在,我会询问是否去悉尼了?看不到她遛狗,我会问她dog?她能告诉我“dog sick”。家门口人行道前有一小块草坪,应该由我们打理,从此她们割草时常常帮着一起收拾,还告诉我儿子,说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可告诉她们。简单的言语,让我们感到极大的温暖。多好的邻居,多善良的朋友!
我们早晨有散步的习惯,总能遇到一对西人夫妇。他们提着装着茶杯的小包,我们用club这个词,知道了他们是去参加社团活动。一段时间没碰到有些牵挂,借助wife、fell、 Queensland这些词我们知道他们去了昆士兰,夫人摔了跤。当我们表达了问侯,他们高兴地张开双臂和我们拥抱。瞬间我们的距离缩短了。
语言真是神奇的工具,它是有魔法的。我又想起了学英语,翻开以前的笔记,原来以前学的也不少,只是没好好用,差不多都忘了。与同年龄的人谈起,都说:英语学过,但都没学会。我想再学,却又害怕年纪不饶人,能行吗?再说会英语最好,不会也无妨。何况,我们都有世界上最永恒的最美好的语言——那就是微笑。微笑吧!她会打破隔阂,她会拉近距离,她会让大家相亲相爱!
关于学英语以前曾写过一首小诗,现在读来还觉得挺对。生活不会十全十美,总会有些许的遗憾,或许,这就是真实的人生写照吧!
移民澳州万事新,七旬老人学英语。
耳聋眼花难记忆,力不从心深叹息。
几次退堂几放弃,总恨不复再年轻。
莞尔一想心态平,学到点滴也高兴。
作者:无师
推荐阅读: 人在澳洲
This post was last modified on 2018年12月6日 16:00
澳洲年底前将推出了全新的“国家创新签证”(NIV),取代目前的“全球人才独立计划”(Global Talent Independent Program)。新计划旨在吸引全球的各行业高技能人才,特别是在关键领域拥有卓越成就的专业人士。 Read More
新州警察局局长凯伦·韦伯威胁说,如果由于铁路罢工导致观看烟花人群的安全无法保证,她将建议取消悉尼标志性的新年前夜烟花表演。 Read More
12月15日,一个网名为“Ares”的中国游客在“小红书”上发布了三段使用无人机近距离拍摄澳洲海军军舰的视频。引发了网络热议和澳洲参议员Malcolm Roberts的关注。 Read More
更新於 :2024-12-20 03:12 12月初,三名台湾总统府当值宪兵因向中共特务提供机密遭到抓捕,之后中共渗透台湾网红的种种迹象也被媒体爆出,再次引起台湾舆论对中共渗透及《反渗透法》界限的讨论。 从中共诞生以来,统战与渗透一直是中共非常重要的战略手段,从未放松过。上百年来,其渗透能力堪称登峰造极,几乎就是无所不在、无孔不入、无往不胜。中共当局不仅依靠统战与渗透成功地将国民政府赶到了台湾,还将全中国百姓拿捏得服服贴贴。 西方政客的幻想曾造就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共的统战与渗透也随著中国制造的廉价产品全方位地蔓延到了世界各国,并顺利地在各级政府、学术领域,甚至地方社团中埋下种子,打下了长期盘踞的基础。 而散布在世界各国的台湾社团从来就是一个重灾区,在民主环境里成长的台湾人并没有天生的免疫力,一些单纯的台湾人往往在有意无意间被利用了、被渗透了,被统战了,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堕落在红色的枷锁之中。 每当人们提到中共的统战与渗透就会联想到特务与间谍,其实统战与渗透的范围极其广泛,广泛到不能简单地用“间谍”的概念来分析论述。 比如说,一些有点影响力的台湾人常常会公开提醒台湾商人,不要在中共不喜欢的媒体上刊登广告,或避免发表支持台湾政府的言论,美其言曰出于“好意”或“保护侨胞”,其实他们已经在中共的战壕里,替中共的统战与渗透发挥影响力了。让人产生恐惧或自觉宣扬“中国好故事”,都是红色渗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很多海外华人,包括台湾人或东南亚的华裔难民,他们的政治立场往往会随著中共影响力的变化而相应发生变化,有些人从反共走向亲共,之后又宣称反共,自由世界给了他们自由思想的空间,但他们是否真的能在立场的改变过程中摆脱中共势力的束缚呢?那就只有天晓得了。因为中共统战与渗透的力量就像癌细胞,具有顽固的持久性,有时活跃、有时潜水,当沾惹上后想洗心革面就没那么容易。 在澳中经济处于蜜月的年代,澳洲只看到了滚滚而来的金钱,却没注意到中共的金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减轻了澳洲的经济危机,也削弱了澳洲的立国基础,澳洲政府在中共的玩弄下几乎成为了一堆木偶。谭宝政府最终反戈一击推出了“反渗透法”,气焰嚣张的中共和统会也不得不偃旗息鼓。中共的红色势力就此消亡了吗?当然不会!那张渗透的网络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可能在一天内轰然瓦解,该铺垫的早已稳妥,该下的种子也已扎下了根。 英国王子边上埋著红色地雷,中共军人挤进新西兰国会,泛红宪兵在守护台湾总统府,类似的情形比比皆是,澳洲也绝对不会例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区别只在于何时才被发现,西方民主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后知后觉。 中国人的群体很简单,亲共与反共都是摆在台面上,多多少少都对澳洲主流产生影响力,其它的绝大多数社团都保持低调,明哲保身,见风使舵,意见统一。 与中国社区相比,台湾社区反而显得比较复杂,那是因为各台湾社团在对台湾的定义上有著差异。 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海外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台湾本土社团代表台湾人发声,一直被认为是台湾人声音的社团并非来自台湾,那是一些民国初期就开张的百年老店,“XX堂”,或“XX会”,以及逃离共产极权迫害的难民组成的“越缅寮”团体,他们都曾接受了中华民国文化教育,本质上捍卫的是中华民国。当中共和统会在全世界粉墨登场后,首当其冲就是对这些社团进行统战与渗透,遗憾的是无一能够幸免。…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