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的音量 暴露了你的修养

教育心得

俗话说:自古贵人声音低。

生活中,我们也能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价格亲民的大排档,不管人多人少,都是闹哄哄的,但去西餐厅或者高档点的中餐厅,环境都是优雅安静的。

也就是说,音量大,无论是放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种不文明不礼貌的表现。

堂叔的嗓门很大,他总说只要他吼一嗓子,方圆三里都要抖一抖,因为他的大嗓门,他自豪不已。

有次我们村和别村因为争地的事情有点小摩擦,我堂叔说让他来解决,看他不把对方的气焰给压下去。

我那时候还小,以为他出马肯定能把事情办好。但万万没想到的是,非但没有解决问题,还差点打起来。

最后请了村里一个读书的老先生出马,两村的代表在我家聚头,我以为非得打起来不可,没想到会开了不到两个小时,就不声不响地解决了矛盾。

在我的印象中,这个老先生说话总是温温吞吞的,没有一点我堂叔那种大嗓门的豪气。

他带头开个会,竟然把我堂叔都解决不了的事情给解决了,实在是震撼到我了。

我们总以为嗓门大就能引起别人的注意,但其实靠嗓门引人注意,大多是没什么本事的人,真正有本事的人,一声不响,也能使方圆三里抖一抖。

张飞的声音能吓退兵马,可他还是做了闷声不响的刘备的小弟。套用一句流行的话,如果嗓音能解决问题,驴都能统治这个世界了。

Z:\620-20181110\Final\B Section\B14\ThinkstockPhotos-517311240.jpg

刚毕业的时候,领导带我去见两个客户,约在一家粤菜馆。

我看他们中间有个人很有派头,穿的西装革履的,说话声音也中气十足,另外一个则闷声不语的,说话半温不火的。

我当时刚出社会,还不知道怎么看人,就以为这个中气十足的是领导,于是一个劲地和这个人套近乎,一直给他敬酒讨好他。对那个说话温文尔雅的人没放太多心思。

酒过三巡之后,本以为订单能敲定,我拍着我一直讨好的那个人的背说:兄弟,如果合适,我们就把订单给签了。那个人也是醉醺醺地说:我做不了主啊,得问我们刘总,然后指着和他一起来的那个人。

我酒一下就醒了,原来我一直讨好错了人了,那个中气十足的是个兵,相反温文尔雅的这个却是个领导。

好在带我的经理也在,他和刘总一起慢慢的品茶,我们还在劝酒的当口,他们已经把合约定下来了。

回去的路上,领导和我说:不要看大声咋呼的人就以为是领导,真正有实力的人是从不显山露水的,相反倒是那些虾兵蟹将最喜欢耀武扬威。

那些真正有格局有实力的人,因为他们这种人所谈论的内容,经常牵涉重要的机密,名人的隐私,大金额的金钱数据,所以,压低声音成为他们沟通交流的要求。

另外,那些成功的,有修养的,有社会地位的人,通常都是敏锐聪明之人,相互直接交流,不费劲,更用不着大力气嚷,所以音量也就自然而然低下来了。

保罗福赛尔在《格调》一书中描述了白领和普通工人的区别,白领轻声细语讲话,普通工人则大声叫喊。

在高档小区,你很少能看到大喊大叫的不文明现象,但是在普通的民房公寓,则每天都能听到有人家在大声说话和歇斯底里般的争吵。

因此,音量的高低不仅仅是一种礼仪的表现,更能够反映出自己的阶层和高度。

来源:知乎

展开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