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孝顺成为一种压力……

教育心得

秀瑾毕业后回到父母居住的县市工作,由于家住郊区,通勤路程太长,因此她想搬到公司附近。一开始爸妈很反对,觉得一个女孩子家住外面不安全。为了让爸妈同意,秀瑾保证会经常回家。

可是问题很快就来了,每到周末妈妈就会夺命连环call,问秀瑾何时到家,要不要一起午餐?今天想吃什么菜?让秀瑾不胜其扰。而且她一定得待满整个假日,到周日晚间才能离开。如果她想提早离开,就得找理由,否则爸妈就会用指责的口吻埋怨她。也因此秀瑾每到星期五压力都特别大。

一、厘清让自己感到压力的互动模式

秀瑾回顾每周回家的流程,她发现和爸妈的互动,在回家吃的第一顿饭时,气氛是最融洽的。母亲会开心的分享生活琐事,偶尔帮父亲排解电子产品的问题,并说说自己的工作状况,感觉到彼此的关心与在乎。

但几个小时过后,母亲会开始唠叨,重复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或过度关切她的感情状况。为了避免被轰炸,秀瑾吃完饭,就会躲回房间。没有必要,她不会走出房门。直到翌日用完晚餐,才能提着妈妈为她准备的水果离开。

如果她觉得无聊,想提早回家或约朋友出游,妈妈就会带着恐吓的口吻:“你爸如果睡醒没看见你,一定会很不高兴,拿我出气,最后倒霉的人又是我。”

或是“对啦!反正朋友比家人重要,你把时间都给外人就好,一星期回来不到一天,也赶着走。你把这个家当什么?”让她心生愧疚,无法转头就走。

透过一步步的分析,原本对这件事只有压力和痛苦的秀瑾,发现自己其实是喜欢回家的,只是她无法接受回家后,就只能被关在房间中,没办法有决定权。她希望能慢慢拿回时间和行动的自主权。

换言之,秀瑾想改变的不是不回家,而是怎么让回家这件事,变成是一种自然愉快的互动,而不是非得要遵守某一种规则不可。

她抗拒的不是爸妈的爱,而是爸妈对于陪伴的定义与想像。

二、思考维持这个模式有什么好处?

对秀瑾爸妈来说,每个周末可以看见女儿,即使没有交谈,只是同在一个屋檐下,就会让他们觉得安心,确定女儿平安。而且可以继续为女儿付出,让自己感觉到存在的价值。

对秀瑾来说,平日太忙没空关心爸妈,周末陪他们吃饭,关心一下健康状况,也算是一种回馈。同时回家后,有妈妈在,不用烦恼家务、可以放空、吃美食,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让她觉得被疼爱。

他们的需要不只互补,并希望对方因为自己的存在而变得更好,而非仅满足个人的需要,变成一种单向的剥夺。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代表这段关系带给当事人的养分大过于伤害,只要能解决眼前的小阻碍,关系仍可以带给彼此许多滋养与快乐。

三、找出彼此真心想要满足的需要?

秀瑾试着放下自己的不满,换位到爸妈的角度,重新理解为了维持这个模式,他们需要付出的代价?

秀瑾这才意识,每个周末为了迎接她回家,爸妈经常婉拒朋友假日的邀约,且不参加长程旅行。而母亲花在采买和料理的时间,也比平常日大,对体力是一大负担,许多吃不完的菜,下一周会继续出现在饭桌上,影响口感和健康,这些都是爸妈付出爱的方法,仅管有些笨拙,却充满了在乎。

看懂了这一点之后,秀瑾明白家人间是否感觉到彼此的重视、关心?以及确认对方是否安全、健康,有好好生活、吃饭?是双方都觉得很重要的事情。当这两件事情确认了,时间长短,似乎就不是必然的条件。也就是说,如何保有相处品质,却不用为了陪伴彼此而产生更多牵绊,是她可以努力的方向。

 

来源:网络

展开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