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头条澳洲生活

【人在澳洲】墨村的社区文化生活

墨尔本是一个连续多年被联合国人居署评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我很幸运有机会短暂旅居于此,亲身感受到墨尔本现代都市的时尚气息和独特的近似原始状态的自然风光以及纯朴温馨的风土人情。尤其是它的社区文化生活,让我深感亲切并融入其中。

墨尔本城区按地理位置划分成若干个社区。社区的半径范围通常为步行半小时的距离,每个社区基本配套有医院、学校、图书馆、教堂、购物中心、火车(地铁)站等等设施,是完全可以独立承担起辖区内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和精神文化所需,即便远离城市中心,你也不会感到有什么不便。我的住地恰好是在两个社区的接壤点,两边的社区便利和文化“福利”都能享受得到。

墨尔本的社区文化主要由学校(幼儿园)、图书馆、教堂这三个平台作为载体来进行运作的。政府除了确保公办学校和图书馆的正常运转以及给予已备案的宗教、社团组织一些经费补助外,其余事项都概不干涉。

学校(幼儿园)主要通过学生和学生家庭这根纽带,不定期地开展一些面向学生和社区居民的寓教寓乐的活动,如组织观摩学生们的各种主题活动、学生家长联谊会、学生手工及绘画作品拍卖会以及除教室外所有设施常年向居民开放等等。前不久外孙所在的预科班学生共同创作的一幅画作被一名学生家长以100澳元价格拍走,女儿也因为有事未能参拍竞拍而甚感惋惜。此类文化活动以学校教育为主,参与群体主要是学生、孩子和学生家长。

社区图书馆则在活跃社区文化中担当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除了图书馆应有的图书报刊杂志、影像制品借阅等日常功能外,澳洲政府还赋予图书馆很多职能,图书馆在承担社会责任,满足民众文化需求方面也有诸多创新和善举。如图书馆常常为各类民间社团无偿提供活动场所、定期为辖区内婴幼儿提供启蒙和早期智力开发免费教育及婴幼儿父母相互交流的场地、为年老长者或残疾人士提供免费送书还书上门服务、举办各种邀请市民参加的读书会及绘画、厨艺、服饰、手编、养生等各种主题文化活动等等。在图书资料的收藏上政府给予资金保障,除了每年日常更新采购外,还可根据读者要求在可能的情况下定向采购。在借阅管理上,本国公民和永久居民从婴儿起就可免费办理借书证,短期旅居人士可以凭护照办理为期三个月的借书证或凭当地申办的银行卡和银行证明办理三年期的借书证,如在馆内阅览则无需任何证照,既便是流浪者也有一席之地。当置身图书馆内,如果你性格沉稳、文静寡言,不妨找一座位打开书本享受一次在书本上的孤独旅程;如果你激情四射、侃侃而谈,不妨去参加一次读书会,把你对某书某页某段某句的诠释与书友们分享。在这里可以以书会友、以文会友、以歌会友、以舞会友,来自不同国家的移民或旅居者在这里总能找到属于自己感兴趣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此类文化活动以大众或称平民文化为主,参与群体为长期或短期生活在墨村的新移民为主。

教堂在墨村比比皆是,一个社区至少有三至四个教堂。在传教布道,满足信徒的精神护庇和心灵慰藉的同时,还开展了很多面向社区公益性质的文化活动。如为新移民和短期旅居者举办免费英语学习班、为娱乐爱好者举办交谊舞场或器乐演奏专场、举办不同国家菜系的培训和展示等等,在服务社区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传播天下兄弟姐妹是一家,为人向善、互相关爱等基督教义。但不管你是入教还是不入教,教会人员似乎并不介意,所有的活动都日以继日,常年累月不间断面向社会开放。也有一些人会被教会的诚意感动而选择加入信仰上帝的这个大家庭。前不久和我们一起在教会学英语的同学中有几位加入了教会成为信徒,她们告知说,入会那天仪式很庄重很激动。我看这几位同学平时也都是老实厚道人,不是什么尖刁耍滑之辈,教会如果都是充实了这些人,我想于教会于社会都是有益无害的吧。

学校(幼儿园)、图书馆、教会犹如三驾马车拉起了墨村社区大众文化生活之车,它体现了整个社会对科学文化的重视、对各类人文思想传播的宽容,体现了现代政府治理中有为有所不为的一面,体现了文化思想的延续和发展要耕植于民间。

 

作者:蒋村

推荐阅读: 人在澳洲

This post was last modified on 2018年11月5日 14:13

Recent Posts

一对大熊猫抵达阿德莱德

两只可爱的大熊猫“星秋”和“宜兰”经过15 个小时的飞行,从中国抵达了澳大利亚。 Read More

38 mins ago

澳洲推出了全新“国家创新签证”

澳洲年底前将推出了全新的“国家创新签证”(NIV),取代目前的“全球人才独立计划”(Global Talent Independent Program)。新计划旨在吸引全球的各行业高技能人才,特别是在关键领域拥有卓越成就的专业人士。 Read More

39 mins ago

铁路大罢工 悉尼跨年烟花表演或被取消

新州警察局局长凯伦·韦伯威胁说,如果由于铁路罢工导致观看烟花人群的安全无法保证,她将建议取消悉尼标志性的新年前夜烟花表演。 Read More

3 days ago

圣诞假期汽油价格居高不下

在繁忙的圣诞期间,全澳的司机都面临高油价的打击。布里斯班、堪培拉和墨尔本将超过悉尼,成为加油成本最高的城市。 Read More

3 days ago

中国游客无人机“窥探”澳洲军舰 引发热议

12月15日,一个网名为“Ares”的中国游客在“小红书”上发布了三段使用无人机近距离拍摄澳洲海军军舰的视频。引发了网络热议和澳洲参议员Malcolm Roberts的关注。 Read More

3 days ago

夏言聊天室:中共渗透无处不在

更新於 :2024-12-20 03:12 12月初,三名台湾总统府当值宪兵因向中共特务提供机密遭到抓捕,之后中共渗透台湾网红的种种迹象也被媒体爆出,再次引起台湾舆论对中共渗透及《反渗透法》界限的讨论。 从中共诞生以来,统战与渗透一直是中共非常重要的战略手段,从未放松过。上百年来,其渗透能力堪称登峰造极,几乎就是无所不在、无孔不入、无往不胜。中共当局不仅依靠统战与渗透成功地将国民政府赶到了台湾,还将全中国百姓拿捏得服服贴贴。 西方政客的幻想曾造就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共的统战与渗透也随著中国制造的廉价产品全方位地蔓延到了世界各国,并顺利地在各级政府、学术领域,甚至地方社团中埋下种子,打下了长期盘踞的基础。 而散布在世界各国的台湾社团从来就是一个重灾区,在民主环境里成长的台湾人并没有天生的免疫力,一些单纯的台湾人往往在有意无意间被利用了、被渗透了,被统战了,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堕落在红色的枷锁之中。 每当人们提到中共的统战与渗透就会联想到特务与间谍,其实统战与渗透的范围极其广泛,广泛到不能简单地用“间谍”的概念来分析论述。 比如说,一些有点影响力的台湾人常常会公开提醒台湾商人,不要在中共不喜欢的媒体上刊登广告,或避免发表支持台湾政府的言论,美其言曰出于“好意”或“保护侨胞”,其实他们已经在中共的战壕里,替中共的统战与渗透发挥影响力了。让人产生恐惧或自觉宣扬“中国好故事”,都是红色渗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很多海外华人,包括台湾人或东南亚的华裔难民,他们的政治立场往往会随著中共影响力的变化而相应发生变化,有些人从反共走向亲共,之后又宣称反共,自由世界给了他们自由思想的空间,但他们是否真的能在立场的改变过程中摆脱中共势力的束缚呢?那就只有天晓得了。因为中共统战与渗透的力量就像癌细胞,具有顽固的持久性,有时活跃、有时潜水,当沾惹上后想洗心革面就没那么容易。 在澳中经济处于蜜月的年代,澳洲只看到了滚滚而来的金钱,却没注意到中共的金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减轻了澳洲的经济危机,也削弱了澳洲的立国基础,澳洲政府在中共的玩弄下几乎成为了一堆木偶。谭宝政府最终反戈一击推出了“反渗透法”,气焰嚣张的中共和统会也不得不偃旗息鼓。中共的红色势力就此消亡了吗?当然不会!那张渗透的网络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可能在一天内轰然瓦解,该铺垫的早已稳妥,该下的种子也已扎下了根。 英国王子边上埋著红色地雷,中共军人挤进新西兰国会,泛红宪兵在守护台湾总统府,类似的情形比比皆是,澳洲也绝对不会例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区别只在于何时才被发现,西方民主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后知后觉。 中国人的群体很简单,亲共与反共都是摆在台面上,多多少少都对澳洲主流产生影响力,其它的绝大多数社团都保持低调,明哲保身,见风使舵,意见统一。 与中国社区相比,台湾社区反而显得比较复杂,那是因为各台湾社团在对台湾的定义上有著差异。 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海外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台湾本土社团代表台湾人发声,一直被认为是台湾人声音的社团并非来自台湾,那是一些民国初期就开张的百年老店,“XX堂”,或“XX会”,以及逃离共产极权迫害的难民组成的“越缅寮”团体,他们都曾接受了中华民国文化教育,本质上捍卫的是中华民国。当中共和统会在全世界粉墨登场后,首当其冲就是对这些社团进行统战与渗透,遗憾的是无一能够幸免。… Read More

3 day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