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节甫一结束我便于6月飞抵澳大利亚墨尔本,但纪念笛子艺术家俞逊发音乐会的余韵仍在耳边久久缭绕。今日得闲,忽有一股把玩一番竹笛的冲动。晩饭后,我便带上乐盒來到与居室毗邻旳珀莱区维多利亚公园。
座落于墨尔本巿内居民区的维多利亚公园并不大,约摸一个半足球场的大小。走进公园,迎面便是一座凉亭。凉亭前装置着一个小小的喷泉,许是压力不足或是其它原因,现在变成了一股汩汩而流的小“溪水”。顺着凉亭台阶拾级而下,映入眼幕的,是一个略显低凹的硕大椭圆形草坪,环绕草坪有一条约二米宽泥砖砌成的小徑,四周高大挺拔的树木形成天然的公园围墻。
处于冬季的墨尔本并不寒冷,虽然已是黄昏时分,太阳依然斜挂在天空,阳光透过枝叶在地面上落下参差斑驳的阴影。此时,公园里遊客三三两两的并不多,他们有的悠闲地蹓狗,有的沿小径自在地散步,还有的坐在公园长椅上聊天,更有一对情侣相依相偎絮絮细语。不时有微风轻拂而过,捎来阵阵淡淡的花香,更惹得树叶娑娑作响。
我在长椅上坐下,独自享受这份明媚惬意的雅韵,渐渐融入和谐物我两忘,心灵分明感悟到大自然音响的律动,与之伴和的愿望油然而生。从乐盒内抽出一支竹笛,我凝神屏息地吹了起来,瞬间笛声响彻公园,我也很快浸沉在乐曲优美的旋律里而忘却了一切。
我喜欢竹笛,缘由它的材质取之于江南山川间的竹林,极为普通特别亲切;我更喜爱竹笛的音色,极为清脆特别高亢,具有浓烈的中华元素的文化印记。从少年时代起,我就与竹笛成为好朋友,形影不离。自1956年加入上海市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民乐队后,得益于指导员慕寅老师的点拨,加之乐队氛围的薰陶,夯实了我的竹笛基础,我的竹笛吹奏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并在多次演出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演奏经验。
我先吹了一首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谁不说俺家乡好”,然后是一曲“江南好”。刚刚奏罢,四周突然响起热烈的掌声,陶醉于江南美色意境中的我,一下子被拉回到现实中;我惊讶地发现:不知何时起,椭园形草坪上竟然密密匝匝地坐满了人!他们使劲地鼓掌,似乎要求我加演。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泪水顿时盈满眼眶,我没有想到在异国他乡不经意间竟受到如此热情的礼遇,内心的激动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向他们深深地鞠了一躬,便拿起竹笛,调整好气息,又吹奏了起来。一会儿是亲切活泼跳动的“牧民新歌”,一会儿是情趣自然诙谐的“小放牛”,待会儿又响起了马蹄击节车轮吟唱的“扬鞭催马运粮忙”,等。笛声在公园上空回荡,旋律隽永沁人,人人屏息静听;最后,为了表达对澳洲人民的敬意,和着人们有节奏的掌声,我吹奏了澳大利亚著名民歌“剪羊毛”,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曲终人散。陆陆续续有人向我走来,竖起大姆指对着我说:“Very good!”有几位华人走到我面前,十分惊奇,说:“真想不到吹出如此充满青春活力乐曲的人,竟是一位两鬓斑白的古稀老人!”更有澳洲人士表示愿为我免费制作音乐碟片,我诚恳地婉谢了他的好意。直至走出公园大门,仍有人向我点头示意,挥手告别。
天空星星,似颗颗钻石点缀在黑丝绒般的夜幕上。刚才公园里充满愉快的经历,令我难以平静。忽然,我想起一位先人所说,音乐是永不锈蚀的钥匙,能打开素不相识人们心底的大门;那么,竹笛就是众多钥匙中光彩夺目的一枚!
作者:姜礼英
推荐阅读: 人在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