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故事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四: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一个孩子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突出,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
六: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
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
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
同理,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家长,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以及不满等等。
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自己被重视的满足感,同时也会感到轻松、舒畅。在得到积极、正面的反馈之后,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未完待续)
来源:Oh爸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