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大家的朋友圈都被温州女孩乘滴滴顺风车遭遇先奸后杀的消息刷屏。
继几个月前郑州空姐被害案后,又一条如花的生命随风消逝,让人不禁扼腕叹息。
一时间,网上各种声音此起彼伏。骂滴滴监管不严导致惨案发生、骂警察办事不力的,也有担心今后打车安全的……
事发后,滴滴给出的反应是:道歉、下线顺风车业务、整改升级客服团队,免去顺风车业务部总经理和客服副总裁两位管理人员职务。
然而,这些措施真的能让阻止更多类似事件发生吗?
早当滴滴司机杀害空姐案发生之后,单位的女孩子一整天都人心惶惶。因为她们每天都加班很晚,滴滴出行,是她们最常用的出行方式。
人们讨论着女子防身术、防狼喷雾、电击枪等东西,但都忽略了问题的本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滴滴打车的时候,无论是快车、专车还是顺风车,男性是更难打到车了,等了几分钟,往往都没有人接单;而如果你是个妹子,只要发布行程,几乎都是秒接。
这个事情很简单,因为每一个乘客,在滴滴车主面前,都是赤裸裸一览无余的,你是男是女,是美是丑,是大长腿还是小短腿,滴滴比我们自己都清楚。因为啊,我们每个人,都被暴露着年龄、性别、职业,车主还可以给我们打分、贴标签。
注意,我说的这个打分,是选美意义上的“打分”。
车主看乘客,是这样一个画面:
老司机们肆无忌惮讨论着女性的长相、胸和大腿,这仿佛不是个约车平台,而是个约X平台,就算是约X平台,也不至于如此暴露他人隐私吧?你看这些车主们的评论,会发现,他们可能并不是冲着拉客挣钱来的,现在,你能理解为什么顺风车更喜欢接女乘客了吧?
其实我也能理解车主们对女乘客的青睐,一来女孩子干净,没有抽烟的坏习惯,二来男乘客有可能人高马大,容易有不安全感,毕竟是自己家的车,小心总是没错的。就好比房东总喜欢把房子租给女生一样。
我不喜欢揣摩人心,但硬要揣摩下去,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一是打车的职业女性一般漂亮养眼,车主一路心情愉悦,二是万一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女孩子,好控制。再往下,我就不揣摸了,自己心里有数。
滴滴此前的广告营销,也在暗示某些事情。
我就要请问一句了,人家不过就是打个车,为啥你要搞得像“约会、相亲、约X”一样?
喜欢看直播的朋友都会发现,现在在斗鱼等直播平台上,有许多户外主播别的不干,就在晚上搞“顺风车直播“,总能接到一些单身女性,一路言语撩骚,肢体接触,要微信,偷拍女孩容貌和身材,不少观众也喜欢看这种情节。顺风车是可以挑乘客,限制合乘人数的,他们在机场、高铁站蹲点,所以,大半夜经常能够接到女乘客。
这些顺风车主造的孽,可真不少,网上随便一搜,就是一大堆不堪入目的新闻。
2015年7月4日3时许,滴滴顺风车主郑某接到乘客后,在车内采取扇耳光等暴力手段,强行与其发生性关系。郑某次日被抓获归案,赔偿人民币7万元后获得谅解,后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
2016年8月15日5时许,顺风车主蔡某在其车内持电击枪威胁乘客并强行发生性关系,后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量刑含其他强奸案件)。
2016年11月10日2时许,滴滴车主(专职)侯某在将乘客送达目的地后,趁乘客醉酒之机实施猥亵,抚摸其胸部及下体。侯某于当日自首并取得被害人谅解,因犯强制猥亵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缓刑一年。
这些顺风车主深夜开着私家车转悠,大部分时候并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一场“艳遇”。
有位知乎女网友如此描述:@汣是我
我问司机大哥,说“现在油费那么贵,是不是顺路才接?接的时候要优先选搭车次数多的,还是评分高的?”
司机笑了笑,告诉我: “先挑女的,再翻评论,确实好看的,我改变路线也要接。”
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对,这些顺风车司机,其实就是当年的“黑车司机“,滴滴这个平台把他们“洗白了”,顺风车和专车不同,注册审核的程序非常简单,只需要身份证和驾照就够了,这种“合乘车”模式,并不受网约车法律条文约束。但在有滴滴平台背书之后,会给乘客造成一种幻觉,觉得有滴滴平台在,顺风车也是安全的。试想一下,如果是当年的黑车司机机场拉客,年轻的女孩子还会上车吗?然而现在,在滴滴顺风车面前,大部分人就会放松警惕。
UBER也有性侵事件,但是……
如果说一款产品的改进,每次都要以乘客的生命安全为前提,如此破坏性实验的代价未免也太大了。
此次遇害的温州乐清那位姑娘,发现身陷危险后把求救信息发给了朋友。
朋友联系警方后,被告知没有车号无法立案;而滴滴方面又没有及时处理。
双方磨合扯皮之下,人命早已归西。
自网约车平台诞生以来,此类产品就存在安全隐患。
以 Uber 为例,自从业务开展以来,关于安全性的讨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而与此同时,是一直不间断发生在各地的Uber司机犯罪案件。
而在这个过程中,是 Uber 一次一次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平台的安全性。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整改措施,是在Uber app里加了可以一键呼叫911的报警按钮。
警方根据你分享的位置,就会及时赶到。NBC新闻主持人做了个实验,警车5分钟就赶到了现场。
时间就是人命,如果有一键直通按钮,少绕几个弯,也许会多挽救一条生命。
东南亚地区最流行的网约车软件Grab,像其他网约车一样,也曾被爆出过司机强奸案例。
去年,他们也新增了紧急求助按钮。只要乘客确定乘车后,紧急按钮就会在APP上出现。
一旦发生紧急事故,乘客就可以按下按钮,会直接连接到紧急热线 999,通知警方。
这类案子暴露了多少顺风车的安全漏洞呢?起码有三个:
1、犯罪嫌疑人并没有使用自己的账号,而是违规使用他父亲的滴滴顺风车账号接单,人车不符。
2、夜间人脸识别机制没有被触发,也就是说,随便一个人用着这个账号就可以接到被害人前往目的地。而滴滴此前对外宣称的——顺风车注册时的三证验真、犯罪背景筛查,成了马奇诺防线。
3、案发前这名犯罪嫌疑人就有过被投诉的记录,但悲剧还是发生了,可见滴滴对车主的有效约束等于为0。
有人告诉我,注册一个顺风车司机太容易了,如果狗能开车,狗也能开着顺风车去接人,快车司机需要审核犯罪记录,但是顺风车司机,只要有车有驾照就行了,跟黑车没两样。还有人告诉我,其实注册个滴滴快车司机也很容易,有门路,什么事都能搞定。
你看,有犯罪前科,永久封禁,外地牌照,车子超龄,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了,一件事情,只要有利可图,必然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上游下游,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什么问题,都不再是问题。
那些跳出来为滴滴洗地的人,就是一个逻辑:“犯罪是人的问题,平台没有错。”这和当年快播王欣说的“技术无罪”一个道理,对,技术无罪,但你这个技术,你这个大数据,并不是真正服务于用户的,而是服务于自己利益的。车主和乘客之间的信息是单向透明的,车主可以肆无忌惮公开讨论乘客是男是女是不是肤白貌美大长腿,乘客却不能得知车主是人是鬼还是条狗,这不公平!
我自己就有切身体会,滴滴打车的时候也遭遇过“性别歧视”。
我有一猫一狗,过年回家的时候,需要打个顺风车,然而呢,提前挂两天,加钱加到100块感谢费都没人理我。
我老婆看不下去了,拿过来切成她的账号,哈哈哈,立马有人接单了。
当我这个满脸胡子,身高182的大汉,腋下夹着一猫一狗上车的时候,立马看到了车主异样的眼神和精彩的表情。
当时我只是当个有趣的事情,没有放在心上,但自从女性搭乘滴滴顺风车遇害的事情接二连三的发生之后,我瞬间反应了过来,脊背发凉,立马感受到了资本的恶意,怒骂大数据害人!别怪我粗俗,联系起来想一想就知道了,滴滴这个平台,不是为乘客服务的,为了利益,它可以把乘客的数据公开给车主,我们是男是女,是美是丑,被滴滴司机们一览无余,所以,车主可以逛窑子选美一样挑选乘客,而我们乘客却不知道车主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乘客注册个账号,坐上两回车,然后再发布个路线,所有的信息就都暴露了,你是谁,是男是女,长相美丑,职业、年龄,全部曝光在所有车主面前。然而这个信息,却是单向透明的,车主把乘客看光了,乘客却对车主一无所知。当然,你要说,乘客也可以打分,也可以评价,但这些对于其他乘客来说,却等于是不可见的,因为打车不是个长期买卖,而是偶然之间发生的交易,乘客根本不可能去选择司机。
这个“贴标签”的行为,在互联网营销中,其实是很常见的,就如淘宝、饿了么一样,买家可以给卖家贴标签,卖家也可以给消费者贴标签,但要知道,消费者面对商家,永远是弱势一方,任何平台,都应该给消费者更高的权益,毕竟,消费者才是花钱买产品买服务的一方。平台和车主的营收利润,到底来自哪里?在这次恶性凶杀案发生之后,滴滴应该反思一下,悲剧,到底源自于哪里?
我们鼓励科技进步,我们喜欢互联网创新,然而我们发现,什么大数据、什么精准推荐,这些破玩意儿并不是为了方便我们消费者,而是为了他自家疯狂地逐利。其实,并不是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滴滴可以增加平台报警机制,可以让数据双向透明,还可以提高司机准入门槛,严格审查车主资料,贴标签这种事情,其实完全可以去掉,只保留打分系统,隐藏双方的个人信息,这才是负责任的平台应该干的事情,这样才能保护双方的安全。
然而,滴滴一件都没有做,眼睁睁看这个这个行业,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居心叵测不怀好意之辈游刃有余,就连有前科的犯罪分子,也能在平台的庇护之下公然开车拉客。
我们曾经对滴滴充满好感,特别是年轻的女孩子们,移动互联网一代更喜欢高效简单的生活方式,许多人对当年出租车拒载、拼车、不打表的事情心有余悸,滴滴出行被大家看作是“屠龙的少年”,看作打破旧规则,方便大众的市场革新者。然而,大家都太年轻,太单纯,忘记了资本和商业的原则,那就是不断地追逐利益,如果需要的话,他们不惜突破一切的道德底线。它的服务越来越糟糕,乱加调度费,还搞出了“大数据杀熟”——同样的路程,同样的位置,不同的人价格却不同,经常使用滴滴的老用户,价格却更贵。
移动互联网的“圈养用户”时代已经结束,无论是饿了么,还是滴滴,当他们垄断了市场,完成了用户的原始积累,大家都再也难以享受最初的福利,“宰杀”的时候到了,宰,可以是真正意义上的宰。
多次女性用户搭乘滴滴顺风车被害案,就是一次大数据谋杀!罪犯借助了移动互联网的大数据,精准完成了自己的犯罪行为,技术无罪,但技术的所有者必须负责任。
现在教育女孩子怎么保护自己都等于放屁,身边的女孩子们提起这事都如惊弓之鸟一般,真遇上丧心病狂的匪徒,你们说的任何自救工具和技巧都是狗屁,滴滴需要监管,信息必须双向透明,用户的隐私必须得到保护,天眼必须无处不在。
做不到这些,这个平台还是不要存在比较好。
打车,还是要多一个心眼
随着网约车软件越来越普及,世界很多国家都有各自流行的软件。
今天避开了滴滴,明天也许会遇上新的危险。
要想杜绝此类案件的发生,对于乘客来说,最靠谱的方法还是自己多留一个心眼。
/ 打车前
- 确保自己手机处于电量充足状态,出门带好充电宝;
- 通知亲友自己上车的地点和目的地,以及预测抵达时间。
/ 打车时
- 尽量选人多的地方上车。在司机没到时,不要一个人走到暗处;
- 看清司机姓名、性别、车牌等信息,如果前来车辆和APP信息有出入,马上拒绝搭乘;
- 最好事先把司机资料发给值得信任的亲友;
- 上车前,确认车上有无藏匿其他人。
/ 乘车时
- 上车以后,把路程分享给朋友亲人,让他们可以追踪你的地点,万一发生意外可以迅速抵达目的地。
- 跟着地图上自己前景的方向,知道自己身在何方。如果司机偏离原有路线,马上提出停车;
- 不要一上车就睡觉或者忙着刷朋友圈,提高警惕,随时留意路旁建筑和景物,以防司机不良企图或者绕路;
- 不要在车上拿出钱包,在车上财物和首饰保持低调,不要着过于暴露衣服乘车;
- 上车后,注意车门车窗,若发现有异样或者司机喝酒、衣冠不整、言语不正常等情况尽快想办法下车;
- 若和司机交谈,别透露个人作息和家里经济状况等详细情况。
///
花季少女的逝去令人心碎
如果政府无监管意识
企业无整改意识
百姓无安全意识
这样下去,更多生命将成为陪葬品
*综合整理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