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于情绪病,是以情绪和情感的异常体验为特点,或伴有认知与行为等异常的情志病分类,至今丰富多样。与西医相比,如癫、狂、郁证、百合病、奔豚病、梅核气等传统病名,大致涵盖有包括抑郁症、焦虑症、惊恐症、强迫症、社交恐惧症等在内的多种神经症、反应性精神障碍以及形形色色的心身病或自主神经功能的失调状态。例如癫病以抑郁状态为主要特点,狂病则以躁狂等亢奋症状为主要表现。奔豚病–焦虑中的惊恐在大约至今1800年前成书的《金匮要略》中,对「奔豚病」有深入和系统的论述。豚,即小猪。奔豚病的临床特点为:发作性的下腹气上冲胸,直达咽喉,可伴随腹部绞痛、胸闷气急、头昏目眩、心悸惊恐、烦躁不安,而发作时候则一如常人。因其发作时胸腹如有小豚奔闯,故名。从临床表现看,此病类似于西医焦虑症中的惊恐发作,或胃肠神经症(肠道积气和蠕动亢进或痉挛状态)以及心脏神经症等,发作中也常伴有过度换气现象。由此可见,中西医学的病名,难以简单地一一加以对应。
郁证、癫证、百合病–与抑郁症大同小异再看西医诊断的抑郁症,是一种临床上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精神运动性抑制为特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在古代的「郁证」以及「脏躁」、「癫证」、「梅核气」、「百合病」等中均有涉及。中医的「郁证」,是指因情感拂郁,逐渐引起五脏气机阻滞所致的一类病症。狭义概念多指因七情所伤而致的气机郁滞之证。其主要症状如苦闷抑郁、饮食减少、倦怠乏力、失眠、健忘等等,是与抑郁症相符的。中医所说的「癫证」,是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僵呆,语无伦次作为临床特征的病症。现代医学的抑郁症也与癫证相关。中医的「百合病」,以神情不宁,沉默少言,欲睡不能睡,欲行不能行,欲食不能食,似寒无寒,似热非热,口苦,尿黄等为主的一类病症。从临床表现分析,抑郁症与百合病有某些相似症状,只是百合病较一般的抑郁症表现得更加复杂。
脏躁症及梅核气–妇女多见中医的「脏躁症」,是指妇人无故悲伤,不能自制,甚或哭笑无常,频作呵欠者。多见于妇女产后、绝经期等,与产后抑郁症、更年期抑郁症等颇相类似。因此,研究和治疗女性抑郁症,尤其妇女产后、更年期抑郁症,可从脏躁症来探讨。中医学的「梅核气」,是以咽中如有物梗,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胸中窒闷,喜叹息等症状为主的病症。妇女多见,且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女性因情志之变而导致的抑郁症常常也出现梅核气的症状。因此,见有相关症状的女性抑郁症患者,可从梅核气入手诊疗。
供稿:注册中医邓东林
本草中医诊所 (Suite 101, 21/23 Belmore Street, Burwood NSW 2134)
电话:(02) 85423316
手机:0425332440
(欢迎查询疾病问题)
图片:网络
This post was last modified on 2019年3月21日 12:50
新州一名39岁男子因涉嫌从中国走私99公斤冰毒入境澳洲被捕,这批毒品的市场价值约为9,100万澳元,该名男子或面临终身监禁。 Read More
2025年3月31日下午,韩国顶级演员金秀贤在首尔斯坦福酒店召开紧急记者会,就近期与已故女演员金赛纶相关的多项争议进行正式回应。这场持续约40分钟的记者会全程通过各大媒体直播,吸引了超过200万观众在线观看。 金秀贤在记者会开场时神情凝重,首先就事件引发的社会关注鞠躬致歉。他承认确实与金赛纶有过恋爱关系,但强调两人交往时间是2019年夏天至2020年秋天,当时金赛纶已经成年。"我承认我们曾经相爱过,但绝对是在她成年之后。"金秀贤说这话时声音哽咽,眼眶泛红。 对于金赛纶家属提出的"未成年时期交往"指控,金秀贤坚决否认。他解释道:"2016年金赛纶才16岁,我怎么可能做出那样的事?"现场播放了部分经过公证的聊天记录作为证据。金秀贤表示,此前选择否认恋情是出于对《眼泪女王》剧组的保护,"作为主演,我有责任不让个人事务影响作品"。 针对"7亿韩元债务逼迫"导致金赛纶轻生的说法,金秀贤展示了经纪公司与金赛纶新公司的往来邮件和录音。录音中可以听到"还款可以慢慢来"等对话内容。"这些钱是公司层面的正常商业往来,绝非我个人追讨。"金秀贤强调。 记者会现场,金秀贤多次情绪失控,痛哭失声。他坦言这段时间承受了巨大压力:"每天醒来都害怕会有新的不实指控出现。"最后,他宣布将暂停所有演艺活动,"我需要时间整理思绪,也为给所有人带来的困扰深表歉意"。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会结束后,金秀贤的法律团队立即向首尔中央地方法院提交了诉讼,起诉金赛纶家属和部分媒体涉嫌名誉损害。与此同时,金赛纶家属方面表示将在近期召开记者会回应,事件似乎还将继续发酵。 Read More
一艘名为“探索一号”的中国科考船似乎正在绕澳大利亚航行。3月31日(周一)上午,这艘船在南澳附近海域被发现,人们担心它可能正在绘制澳洲最关键的军事通信电缆图以协助中国未来的潜艇行动。而总理阿尔巴尼斯因发布错误信息及软弱的言辞再遭批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