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澳洲生活

【人在澳洲】奶奶与祖传膏药

我出生在江南水乡的一个县城里。爸爸妈妈都是当地数一数二的西医。雇了一些人,经营着自己规模不小的医院。我们兄弟姐妹众多。奶奶也一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是一个颇为庞大的家庭。医院和住宅隔了一个庭院。十分方便。但唯独没见过爷爷。听哥哥姐姐们说,爷爷很早就去世了。

奶奶瘦瘦长长的。有一双半大的小足,虽不是三寸金莲,走路也是摇摇晃晃。再说还有气喘病,一动就气喘吁吁。平时就坐在自己的房间里。一坐几个小时。好像在打瞌睡。直到吃饭时才出来坐上饭桌,这是奶奶与大家相聚的时候。话语不多,但都是要办的。如自己的气喘药吃完了,嘱咐父亲配了带回家。过年了,要给哪些亲戚送礼。什么时候要把寡居的婶婶接回来小住几天。夏天要做甜面酱,盖酱缸的白铁皮盖子得拿出来了。顺便说一句,自家做的酱腌出来的酱瓜,熟透了通体透明,甜咸适度是我父亲十分喜爱的美食。最上心的是做油浸白果,这是治疗肺结核的中药。家里每年要做几大缸。都由奶奶指挥完成。但这些都与我们兄弟姐妹无关。她还给我们定了吃饭的规矩。必须等父亲来了才能开吃,菜也得让父亲尝过才能动筷。但我们都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龄,很少放在心上。何况饭桌上还有母亲,当然母亲说了算。奶奶算什么!

有一件事改变了我们对奶奶的看法。那是一个夏天。刚好是星期天兄弟姐妹都在,厨房里煮了一大锅玉米。那特有的香气招惹着我们。大人没有发话,我们想吃又不敢吃。几经商量,一个好办法来了。几个人在楼上,用一根绳子将篮子从靠近厨房的窗户吊下去。几个人溜进厨房,将玉米装到篮子里。绳子一拉热腾腾的玉米就上了楼。我们美美地享受了一顿。为了“毁尸灭迹”,决定将渣子从楼窗扔到隔壁人家。正当我们为所做的一切兴高采烈时。邻居来告状了。接下来的当然是父亲的责问和处罚。最可气的是,坐在房里的奶奶把我们的所作所为都看得一清二楚。我们无法抵赖。他参与的责骂有板有眼有理有节。原来奶奶也是个很精明的人。

我慢慢长大了,知道的事也多了。原来我家世代为医,爷爷是七代嫡传,当地有名的伤骨科医生,人称“接骨王”。奶奶年轻时是爷爷的好帮手。除了主持家务,还帮着选购药材,炮制中药。对中医中药也有点研究。只是以后父亲攻读西医,家中无人承袭中医。才没有了用武之地。爷爷过世后,奶奶继续用古法炮制专治伤筋骨痛的膏药。据说爷爷把秘方单传给了她。奶奶桌上有一只白瓷缸,里面就是黑亮粘稠的伤膏药。来要膏药的人,奶奶也会收费,那是她的私房钱。当然熟人,或贫困之人也会免费。一切由她作主。

时光荏苒,世事变迁。父母的私人医院——“预和医院”,早在五八年改为多人合资的“联合医院”。后来又转为公立的“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院”。父母都成了工薪人员。医院扩建,我们全家也从老宅——医院搬离。但奶奶桌上放膏药的白瓷缸还端端正正放着。炮制膏药时的药香反而更浓烈,更醇厚了。每当有人敲开大门,说明是要膏药时。我们就会大声叫唤:要伤膏药的!奶奶就兴奋起来。打开抽屉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正方形牛皮纸。掀开白瓷缸盖子。拿起一个像压舌板一样的括子,撩起一团膏药,在牛皮纸上一转。一张膏药就完成了。接着亲手给贴在患处,或将膏药合折好。再叮嘱几句。神清气爽,动作麻利完全不像一个老人。我想这一切也许倾诉着他对爷爷的怀念,表达了她对逝去生活的留恋,也包含着她对祖传膏药的自信。使她感到满足。是她枯燥的老年生活中的一个火花。

我上大学时,得到了奶奶去世的噩耗。知道致命的还是气喘。那年代能活到七十多岁,也算是寿终正寝了。没有太多悲伤,没有太多遗憾,回家奔丧的我,匆匆又赶回学校。一切恢复原状。

又是许多年后,忽然想起这个祖传膏药。乘着回老家想找找答案。原来膏药的秘方不只是奶奶知道。我父亲也知道。只是奶奶没有工作,全靠父亲瞻养,父亲为了让她精神有所寄托。也为了让她赚些小钱。才隐瞒了这些。奶奶去世后,父亲分文没取,毫不犹豫就将秘方送给了县中医院。那时我父亲,一个西医却担任着中医院的院长。因为中医院的前身是第二人民医院。前身的前身就是父亲的私人医院。

二零一六年移居澳州的我回老家,想去中医院看看。医院扩建搬迁,老宅已变为民宅,只是门口挂了块牌子。“原预和医院旧址、民国建筑、市政府保护单位”。到新的中医院一看,门诊部,住院部宽敞明亮。但别说是膏药,连我父亲竟也无人知晓。我有点遗憾、失落、无奈。想到电视里常出现的祖传几代,古法炮制,纯天然无添加。奶奶的膏药保存到现在也许正赶上时尚。也许还能为人民健康服务。还想到现在很吃香的私人医院,想到父亲、母亲如果还在……如果医院保留至今……但转而一想,时光不会倒转。世事沦丧。多少人与事湮没在汹涌的历史长河中。这些又算什么。自己都已经七十高龄。过去的已经过去,死者已矣,生者如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吧。

 

作者:无师

 

推荐阅读:
 人在澳洲

This post was last modified on 2018年7月12日 15:50

Recent Posts

零售业工人普遍遭到暴力攻击

安全录像曝光了令人震惊的现象,针对快餐和零售业工人的暴力行为正在不断升级。 Read More

11 hours ago

2024年澳电动车销量将达11万辆

澳洲电动车理事会(EVC)的最新报告显示,澳洲电动车市场在2024年呈现稳定增长,预计全年销量将达到11万辆。 Read More

11 hours ago

对儿童有风险 Dusk 召回圣诞蜡烛

受欢迎的家居用品零售商 Dusk 正在召回其圣诞主题蜡烛,原因是人们担心这些蜡烛可能对儿童造成致命风险。 Read More

16 hours ago

给澳大利亚学生下毒 台湾女子被控谋杀未遂

台湾一名杨姓女子涉嫌毒害来自昆士兰州的一名学生,日前,被控谋杀未遂。 Read More

16 hours ago

华人儿童服装店剥削工人 被重罚510万

儿童服装店Blue Sky Kids Land 及其两名董事 Guo Dong Gu (顾)和他的妻子 Fei Rong Yang(杨) 因剥削四名中国移民、妨碍公平工作局的检查而被罚款 510 多万澳元。 Read More

16 hours ago

论如何学好中国传统文化(七)

更新於 :2024-12-19 01:50 文/清箫   今天继续讲《古文辞类纂》。上期讲了姚鼐在此书序目中所谓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这是序目里最关键的部份。下面我会结合该序目以及不同文体的范文,带大家一起欣赏古文,提升鉴赏与写作水平。古文有些写法在现代依然不过时,取决于学者怎样运用。希望能帮到大家。 《古文辞类纂》序目最关键的一段是:“凡文之体类十三,而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一是简介古文分类,二是概述构成一篇文章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现在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此书的13个文体类别: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这13类文体或许乍看难以理解,我们不妨进一步归纳,其实可以归为三大类: 1、说理(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 2、记事(传状、碑志、杂记) 3、抒情(箴铭、颂赞、辞赋、哀祭) 这样是不是更加简单清晰了?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之文以理为主;传状、碑志、杂记以事为主;箴铭、颂赞、辞赋、哀祭主写情。透过姚鼐所列文体的顺序,可知他认为学文应当先学议论文,后学叙事文,最后学对辞藻精美要求较高的抒情文。我们试分析他如此安排的原因:无论是否能成为文学家,都要条理清晰,明辨是非,所以议论文是基础。记事文比议论文稍难一点,比如给一个人作传,或写墓志铭,至少要对此人的生平全面了解,并在诸多大小事中取舍,挑出最重要的事,且次序严谨,还要真实,所以很考验功底。至于颂赞、辞赋、哀祭等重在抒情的文体,写作难度更大,但即使写得不好也没关系,至少前面已经学会写最重要的议论文和记事文。   (图:Adobe Stock) 再来看《古文辞类纂》所选文章的朝代比例。其中,先秦文占11%;两汉文占20%;六朝文占1%;唐宋文占59%;明文占5%;清文占4%。唐宋文比例最大,在唐宋文中,大多数都是八大家的作品,即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的文章。而六朝文比例最小。上期介绍过“桐城三祖”的文学观,结合上期内容,各位想必不会对上述比例感到意外。… Read More

16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