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常低头。
低头是一种豁达的处事态度
俗话说:“常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称心如意,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时失意受挫,一时挫折坎坷,是很正常的事。
这时,有求于人,屈一下身,弯一下腰,低一下头,都是可以的,只要坚守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也不必“死要面子活受罪”,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
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位的时候,董宣为洛阳县令。
当时湖阳公主的家奴杀了人,董宣拦住公主的车马,大声数说公主的过失,把那个家奴打死了。
公主立即回到宫里向光武帝告状。光武帝极为愤怒,召来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答应。
光武帝就让小太监强迫他磕头,董宣两手用力撑地,不肯低头。
公主说:“陛下过去做百姓的时候,隐藏逃亡犯和死刑犯,官吏不敢到家门。现在做皇帝,难道威严还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吗?”
光武帝笑着说:“做皇帝和做百姓是不一样的。”
光武帝最终被董宣的“硬气”折服,称他为“强项令(硬脖子县令)”,赏赐他三十万钱。
无独有偶,另一个“硬气”的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的时候,有一个大臣王朴,曾经因为直谏触怒皇上而被罢官。不久,又被起用做御史,在这期间,他又不断评议当时的时政。
在朝堂上,他多次与皇帝争辩是非,不肯屈服。一天,因为一件小事王朴与明太祖争辩得很厉害。
太祖一时恼怒,命令杀了他。等王朴临刑走到街上,太祖又把他召回来,问:“你改变自己的主意了吗?”
王朴回答说:“假如我没有罪,陛下怎么能杀我?有罪何必又让我活下去?我今天只求速死!”
朱元璋听后大怒,催促左右立即执行死刑。
朱元璋并不反对大臣进谏,也不想杀王朴,所以临刑的半路上又把王朴召回来,他只是反感王朴那种刻意表现出来的“愚忠”。
王朴过于执拗,也不想想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极品”暴君,在不必要的时候一个劲地表现自己的“忠直”,让朱元璋下不来台,这样的“不低头”就是愚昧了。
低头是一种内心强大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人与人相处,平等谦逊的态度很重要。
与人发生矛盾,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强者不妨先低头,先退一步,给对方一个台阶下。
其实,越是处于强势地位,越应该有谦逊的态度。否则,你总是高高在上,别人怎么会愿意和你交往呢?
武术大师黄淳梁年轻时心高气傲,学了一些拳脚就觉得自己天下无敌了,他去向武术宗师叶问挑战。
叶问的武艺比黄淳梁高得多,轻松就占据了上风,但他却全都是点到为止,丝毫没伤到黄淳梁。
比武结束,黄淳梁愤愤不平,叶问却主动向他行礼致意,说道:“黄兄弟的武功,糅合了许多西洋的拳法,可谓是独树一帜,这番比试让我受益良多,以后我们还要多多交流,取长补短!”
叶问的做法,让黄淳梁很是受用。两人非但没有因此而产生矛盾,反而不打不相识,成为好朋友。后来,黄淳梁更是拜叶问为师,成就一段佳话!
人真正的强大,是内心强大,是以德服人,而不是处处占上风,低姿态更受人欢迎,更能赢得好人缘。
低头是一种大智慧
有一首禅诗说:“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在佛教里,低头是为了“照顾脚下”,意思是指修行要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要有平常心,担水劈柴都是道。
照顾脚下,才有根本。
低头问心,然后抬头看路。
人生就是一本书,撰写这本书既不能打草稿,又不能重新写,这就突显出“问心”和“看路”的重要性。
低头问心,就是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自我设计。
抬头看路,就是观察你所处的环境,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因为“以人为镜,可知得失”。
只有低头想得深,才能抬头看得远。
其实,一个人只要内心有所坚守,抬头或低头不过是无足轻重的外在形式。抬头时,便看云;低头时,便看路。淡泊宁静,自然从容,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来源:每日一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