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澳洲】三个学中文的澳洲学生

澳洲生活

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学中文、用中文、了解中国文化,参与中国的发展,已经成为很多外国人的想法和行动,我身边就有这样的真实故事。

我女儿很早来澳洲留学,但对祖国的文化依旧有很深的热爱情节,更愿意身体力行为传播中国文化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业余时间当家庭教师,为有需要的外国友人辅导中文。

女儿的第一个“学生”是名高中生J,一个典型的澳洲女孩。一次家庭的中国之旅,让J对方块字一见钟情。回来后,除了积极选修学校开设的中文课外,还央求父母为她找中文家教,她父母在众多候选人中,选中了我女儿……

J坚持学习中文已经两年多了,即使在备考大学的期间都没有停止,并把中文选进了她的大学必考科目,她是想给自己增加压力,更好地学习中文。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J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上大学后J开始勤工俭学,她特意选择华人多的地方去求职,以便能更多地运用中文。她会说中文的优势也给她带来了机会,老板更愿意把更多的时间分配给她。这位阳光开朗,对自己的未来有想法的澳洲女孩告诉我女儿说:“我喜欢说中国话,我会一直学下去的,直到把中国话说得很好很好”。

现在的J很忙,但只要一有空,她就会来找“老师”,一方面分享她打工时讲中文的趣事,一方面也带着问题来寻找答案。她们既像是师生,更像闺蜜,谈笑风生,气氛热烈。

女儿的第二个学生是个只有5岁的H。她的爷爷奶奶早期从中国移民去马来西亚,会讲中文,爸爸妈妈从小到澳洲,会听、会讲中文,但不会书写和阅读(这种现象在中国移民群体中为数不少),他们希望女儿能“全能”。因此,父母为H选择了有双语教学的幼儿园,每周还请一次家教学习中文。根据家长的要求,每次学习完毕,师生用中文对话,表演给爸爸妈妈看。

听到5岁的女儿嘴里能蹦出一串的中文字句,父母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我知道,虽然他们久居澳洲,“洋装穿在身,但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呀。作为华夏的子孙后代,不会说中文、看不懂中文字,这是件很不爽的事情,他们要“亡羊补牢”、“未雨绸缪”。

女儿的第三个学生T,你可能不会相信,是一个只有7个月大的婴儿。她的父母是俄罗斯人。来澳洲前,他们曾在新加坡工作过几年,耳闻目睹了新加坡华人精英的与众不同,发誓要让自己的下一代参与华人的竞争,将来要跟中国人打交道……

孩子一出生,父母俩就搬到了一个有华人邻居的地方住下,为的是每天能让孩子听华人讲话;他们想抱孩子来我女儿家,每次半小时对小宝宝进行“中文轰炸”——用中文逗宝宝玩,跟她说话。开始我女儿觉得这事很“奇葩”,没有接受,但这对年轻父母的坚持,感动了女儿;尽管如此,他们还觉得训练不够,竟然不顾自己一点中文不懂,请了一个只会中文的保姆,每天的任务就是带宝宝玩,讲中文给宝宝听。

在我们看来,T的父母亲近似疯狂,但他们骨子里,应该是对中华历史文化的认同。女儿询问过:“你们那么年轻,为什么不自己先学再教孩子”?他们说:中文太难学,自己没有毅力从头学起,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从0岁开始学习中文,将来他们的孩子一定能成为中国通。

诺贝尔奖获得者James Heckman的研究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或者家庭投资0—3岁的孩子,回报率是最高的……我们的认知和IQ ,90%是0—3岁的发育决定的”,这大概也是中国人常说的“3岁看老”吧。现在看来,T的父母亲是精明的,是有长远战略眼光的。

 

推荐阅读:
 人在澳洲

 

作者:雷爱武 (墨尔本)

图片:网络

展开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