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球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运动。且不说那繁琐的击球和计分规则,就是那连续五天一场、每天五个小时以上、连续五场的赛事,就让人望而生畏了。这项运动在世界上流行的范围特别小,基本上是“英王麾下”的几个国家,除了英国,还有澳洲、新西兰、南非、印度等等。有意思的是,但凡有这个运动传统的国家,都是风靡城乡,老少妇孺趋之若骛。
2017年12月举行隔年一度在澳洲进行的澳英“灰烬杯”(The Ashes)板球大赛,这是一个传统的比赛,也是澳洲与英格兰角力的焦点之一。灰烬杯名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82年,当时澳大利亚队第一次在英国本土击败英格兰队。一份英国报纸宣称英格兰板球已死,应将其火化,灰烬带到澳大利亚。这个笑话流传甚广,乃至英格兰随后前往澳大利亚比赛都被称为“力争再次夺回灰烬”。当时,一些墨尔本妇女向英格兰队队长艾弗·布莱赠送了一个小骨灰瓮,据说里面装着一块三柱门横木或一只板球的灰烬。自此以后,获胜一方炫耀一个骨灰瓮的复制品便成为灰烬杯的传统。
一百多年过去了,澳洲越战越强,英格兰赢少输多,仍然锲而不舍。2013年时,英格兰以史上最佳战绩赢走了“灰烬杯”,让澳洲人泪撒球场。澳洲人对“灰烬杯”看得很重,在下一轮憋着劲又赢了回来。
板球比赛确实是技巧和力量的完美结合,诺大的一个场子,到了大的赛事能有10万观众,焦点就集中在场子中间的那个投球手和击球手。投球手要在很短的助跑范围内,爆发巨大的能量,投出高速度和高准确度的球,而击球手则必须在分秒之间判断球路,决定是否出手,出手击不中则丢分甚至被淘汰。这可是千锤百炼的技巧,在10万人的呐喊呼叫的压力之下,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力量的凝聚,非常不容易。当然,接球手也是很重要的,电视上经常播放的那种一把接住球的镜头是很难得的机会,几个接球手分布在一个很大的广场上,球到手边的概率太低了。
每一届“灰烬杯”要打五轮比赛,每轮五天,从悉尼到堪培拉、阿德莱德、珀斯和墨尔本,各大城市轮上一遍,所到之处球场爆满、旅店爆满、餐馆爆满、街上人影寥寥。我在珀斯的那天赶上第3场比赛,与我谈话的人都心不在焉,隔一会儿就要问问分数。
2017年的这次大赛,目前五轮已经打完了两轮,澳洲对英格兰2:0领先,第三场将于明天(12月14日)开赛。以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到第三场结束时,英格兰队就交出了“灰烬杯”,但是澳洲人全然没有放松的意思,硬是要打英国一个5:0才肯罢休。
“灰烬杯”每年在英国和澳大利亚轮番举办,今年的特别之处在于,圣诞节后第二天也就是大名鼎鼎的Boxing Day,两支球队将在墨尔本板球场打第四场比赛,又是持续五天,然后去悉尼打最后一场。连澳洲前总理霍华德在接受电视采访时都说,圣诞节他的乐事之一就是收看“灰烬杯”转播。
2006年时,我有幸在珀斯飞回中国的途中在飞机上碰到了澳大利亚队,坐在我旁边的是球队的新闻官,他得意的把玩着“灰烬杯”,还大方的让我拍了照,咔咔~
就这样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杯子,能让澳洲国民如此群情激动。不过比赛用的这个杯是复制品,当然也是一个有历史的复制品骨董了,原件装在玻璃罩子里面,在取胜的国家巡展。
真没想到,这个小小的奖杯就是令澳大利亚和英国板球队每年为之狂热的原因!
看完这篇文章,你是否对澳大利亚的体育文化更加了解了呢?
参考来源:十万峰峦_543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