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炒」意味着随兴就地取材,有什么就炒什么,然而在台湾,人们对于「客家小炒」有特定的印象:这道菜必定咸香开胃,且热热闹闹的包含几样特定食材:五花肉、干鱿鱼、青葱、豆干丝等。
「客家小炒」与祭祀有着密切的关系。过年及传统节日,台湾人敬神祭祖,最常见的牲礼形式是三牲:全鸡、全鱼、整块猪肉。拜拜用的猪肉通常是以整块五花肉水煮而成,而这煮熟的五花肉,在台湾客家妇女的智慧巧思下,变身成为风味独特的美味料理,甚至流传到台湾各地,广受欢迎。
用一个小故事,可以试着猜测「客家小炒」的形成过程。早期,客家人是大家庭生活,全家人的三餐由妯娌们轮流准备。有一天,大嫂以祭拜过神明祖先的水煮五花肉为主菜,直接切片沾酱食用,新鲜的猪肉,肉味鲜甜不在话下。
隔天,轮到二媳妇掌厨,对着前一天剩余的水煮五花肉,寻思怎么物尽其用。结果她巧妙地把肉分切成肥肉丝,再加上大把的青葱,炒成咸香的炒肉。到了第三天,轮到老三下厨,前一天的咸炒猪肉还剩一点点,老三将猪肉再切细一点,成为调味的元素,加上青葱和蔬菜切丝,爆香快炒,炒成一盘更丰富的小炒料理,非常的下饭,家人一扫而空。
其实这样的故事恰恰是体现了客家人勤俭持家,珍惜物资,善用资源的精神。故事中的五花肉料理,经过3天美味不减,反而愈来愈好吃,是因为客家妇女善用五花肉的丰富油脂,将之煸炒出油,炒出干香风味,香辛的青葱吸收了油香,异常鲜美。切丝的蔬菜沾裹猪油后,也特别美味。由此可知,猪肉当然不是多到吃不完,而是刻意不吃完,留着猪油香,好丰富明天的餐桌。
有趣的是,客家人一般并不以「客家小炒」来称呼自家这道五花肉料理,而称之为「炒肉」。不同地区客家人烹调习惯也不尽相同,有些还以干货鱿鱼为主料,称为「炒鱿鱼」,鲜香独特,风味亦佳。
客家菜中还有很多美味的小炒料理,均有其各自菜名,台湾客家餐馆常见例如「苦瓜咸蛋」、「九层塔炒蛋」、「姜丝大肠」、「嫩笋肥肠」……如果想要尝尝上述的炒五花肉料理,那就要专门指名「客家小炒」才行。
文:山平
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