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生活网)
“他一生的辉煌只有一次
但这一次已是传奇”
约恩·乌松
Jørn Oberg Utzon
他是03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
曾倾注9年心血
却至死都从未亲眼目睹过
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
悉尼歌剧院
约恩·乌松
(Jørn Oberg Utzon)
丹麦建筑师
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
你一定想不到
他曾是名优秀的水手
却在19岁考进了
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筑系
师从当时丹麦建筑界的领军人物
Steen Eiler Rasmussen和Kay Fisher
1942年毕业后
曾和瑞典建筑大师
Erik Gunnar Asplunde
和芬兰建筑大师Alvar Aalto共事过
与这些大师级建筑师共事
是乌松最为重要的发展时期
但他却因不满于现状
选择了离开
对他来说
似乎只有周游世界
从不同国家、民族的建筑中
汲取养料,才是最直接有效的学习
于是从1948年
开始了他的游历之旅
中国、日本、墨西哥
美国、印度和澳大利亚等
这样一游便是十年
十年的游历
为他奠定了深厚的建筑学识
游学回国后便为自己设计了住宅
联排式院落——金戈居住区
弗莱登斯堡住宅
澳大利亚是他游学的终点
成了影响他一生的主要因素
悉尼歌剧院筹建之初
年仅38岁的乌松
寄去了自己的设计图纸
当时的他在建筑界
并没有什么名气
他和妻子住在海边的小镇上
那一年他的小儿子刚出生
大儿子詹13岁,女儿琳11岁
虽然1945年已经成立了工作室
但他真正的作品并不多
要是勉强硬要算一个的话
或许就是他为自己建造的家了
乌松在赫列别克的住宅
他对远在天边的悉尼
根本一无所知
只是凭借着从小生活在
海滨渔村的生活积累所迸发的灵感
完成了这一设计方案
乌松一直都清楚记得自己当初
设计悉尼歌剧院时的热情与冲动
“那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
我躺在海边的沙滩上画我的草图
要是哪里画的不对
我就用手把它们抹掉再重新画”
不久后,乌松为歌剧院
设计的“贝壳”方案
从来自30个国家的200多名
设计师中脱颖而出
当祝贺电话打到他家时
乌松的女儿琳和他助手同时尖叫起来
他们喊着:“悉尼!悉尼!”
乌松问:“我是第三名吗?”
他们回答:“不,是第一名!”
当他寄出自己的设计方案时
并没有料到
又一个“安徒生童话”
将要在异域的南半球上演
但这个奖来得并不容易
据说在设计竞赛的预选阶段
乌松的设计图纸早已被淘汰
后来建筑大师埃利儿·沙里宁
一眼就着迷于他独特大胆的设计
硬是从一堆废纸中找出了乌松的图纸
他只认可乌松,并说服了其他评委
获悉自己的方案被采用后
意气风发的乌松
举家迁往悉尼
打算从此定居澳大利亚
一家人受到当地民众
和工党的热情欢迎
乌松也开始以悉尼歌剧院
总建筑师的身份开始工作
然而上天总是
不愿让你太一帆风顺
悉尼歌剧院初搭建的钢结构-1962年
在随后的施工中
由于超前的大胆设计
和高昂的工程造价
乌松和他的设计方案
成了当地舆论的对象
乌松最早提出的椭圆形抛物线的水泥屋顶设计后来被证实无法施工,他和设计施工团队又耗费了数千小时将设计转化为的半球形幅度设计。歌剧院特殊的造型使得建筑工程极为困难,再加上追求完美的乌松无法忍受丝毫的瑕疵,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建筑经费已经追加到980万澳元(近乎追加四成)。
在歌剧院逐渐成型时
它不仅成了悉尼的焦点
也不幸成了一个政治靶子
开工四年后,悉尼歌剧院初成形
上世纪50年代的悉尼还只是一个杂乱的工业城市,当时墨尔本被视为该国的现代文明中心,拥有更雄厚的经济实力,在1956年成功举办了奥运会,拥有更高的国际声誉。虽然当时的新南威尔士州首长卡希尔表示歌剧院与政治无关,也不会因日后的选举结果而有所变化,但悉尼歌剧院最后还是被作为悉尼与墨尔本竞争的重点工程,成了各方政治势力博弈的焦点。
乌松将图纸改了无数次
经费还是超出了预算
再加上与新上任的
南威尔士州首长卡希尔不合
且无法继续支付员工工资等原因
乌松于1966年宣布辞职
他天真的以为政府会留他
但事实却打破了他所有幻想
“对他来说,
不能继续建造歌剧院
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乌松的儿子回忆说
失望的乌松
带着家人离开了澳大利亚
并发誓永远都不会再踏上
这片曾伤害他的土地
当他要走时
许多悉尼当地民众甚至
游行希望乌松留下
但民众毕竟不是政府
于是,
这一别,
就是永远。
乌松离开后
Peter Hall接任总设计师
……
1973年,这座艰难出世的建筑
终于在第10个年头完工了
工程的整体预算
从最初的700万美元
飞升到1亿美元
1973年10月20日,悉尼歌剧院终于对外开放
同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参加了歌剧院的开幕式
然而乌松并没有接到邀请
甚至连名字都未被提及
1978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
授予乌松金质奖章
以表彰他的杰出创造
乌松这才感慨地说
是奖章治愈了他“悉尼悲剧”的创伤
悉尼歌剧院
虽有富丽堂皇的外表
内部结构却是一团糟
因为乌松走的时候
只是把外壳建好了
但里面的构造都需要
新接任的设计师重新设计
结果可想而知
不仅音效不好
歌剧院的后台空间也不合理
乐队演奏席位狭小拥挤
观众座位间的阶梯太陡
许多演奏家都不堪忍受
歌剧院糟糕的声音效果
甚至有位批评家曾将它形容为
“徒拥三角钢琴的外表里头
却是一堆生锈的琴键”
就像一个被施了魔咒的城堡
没有任何建筑师愿意对它进行整修
于是澳大利亚政府
又去找了乌松,让他负责整修
但乌松早已说过不可能再回澳大利亚
最终负责整修项目的是
乌松的儿子詹和查德·约翰逊
而乌松设计的唯一项目
则是一个五米长的挂毯
作为歌剧院内的中心装饰品
1999年,乌松与悉尼和解
又设计了悉尼歌剧院的新西柱廊
这一次,英国伊丽莎白二世
在启动仪式上公开表彰了乌松
尽管乌松接受了
澳大利亚政府的橄榄枝
他还是拒绝了所有返回澳大利亚的邀请
2008年,在乌松90岁生日时
悉尼歌剧院的全体员工
为远在丹麦的约恩·乌松庆生
并邀请他来参观悉尼歌剧院
但乌松以身体状况欠佳为由
拒绝了这一邀请
或许乌松自己也没有想过
这个差点毁了他建筑师生涯的建筑
却造就了他一生的传奇
歌剧院成了全世界公认的艺术杰作
其“形若洁白蚌壳,宛如出海风帆”的造型
成了澳大利亚人的骄傲
按乌松后来的解释
他的设计理念
既非风帆,也不是贝壳
而是剥开的橘子片
14瓣的建筑可以结合成
完美的球状建筑体
2003年,在悉尼歌剧院的建成30周年庆典
乌松被授予了普利兹克建筑奖
悉尼歌剧院被称为
“20世纪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
这无疑是对乌松的最高评价
遗憾的是
但他却未能亲眼看过建成后
悉尼歌剧院的真面目
普利兹克奖曾这样评价他:
他总是领先于他的时代
当之无愧的成为
将过去的这个世纪和永恒不朽的建筑物
塑造在一起的少数几个现代主义者之一
2019年悉尼歌剧院
将进行建成以来的最大规模改造
由ARM建筑事务所、
美国剧院设计师Schuler Shook
以及德国声学工程师MüllerBBM
一起为悉尼歌剧院进行改造
1 、入口
原第二入口和门厅
将设为无车入口
方便访客进入
扩大售票空间
其中有一个入口
还专门以乌松的名字命名
“Utzon Room”
2 、音乐厅
音乐厅是歌剧院的中心
专门设计的新型吸声天花板
和反射镜能够更好地向舞台上的表演者
和大厅各处的观众传递声音
自动悬吊装置提高了
大厅的灵活性和功能性
并且能够快速适应不同类型的表演
最新的3D环绕声系统
增强了当代音乐表演的音效
3 、琼·苏瑟兰剧场
琼·苏瑟兰剧场的可靠性
功能性和安全性也将全面升级
4 、创意学习中心
专门为儿童和青少年
提供的学习中心
学习的内容主要是
建筑创新方面的知识和实验
5 、即将建的功能中心
新的功能中心将取代
北部百老汇现有的活动大厅
可举办多达500人的鸡尾酒会
从落地窗就可欣赏到悉尼的壮丽景色
悉尼歌剧院还和
新建了数字化休息区
主要由Tonkin Zulaikha Greer
建筑事务所的负责人Tim Greer设计
主要是为了来听歌剧的游客
能够在剧前和剧后拥有
一个完美的服务体验
游客在休息区通过
三星的新技术就能进行
点餐、娱乐放松或者了解整个歌剧院
还能用 VR 技术
体验一把站在歌剧院帆上的快感
这次对音乐大厅的
升级工程将耗时18个月
2019年中开始并预计将在2021年完成
升级后的歌剧院将
向公众开放更多的区域
并满足更多表演家、观众及游客的需求
新州警察局局长凯伦·韦伯威胁说,如果由于铁路罢工导致观看烟花人群的安全无法保证,她将建议取消悉尼标志性的新年前夜烟花表演。 Read More
12月15日,一个网名为“Ares”的中国游客在“小红书”上发布了三段使用无人机近距离拍摄澳洲海军军舰的视频。引发了网络热议和澳洲参议员Malcolm Roberts的关注。 Read More
更新於 :2024-12-20 03:12 12月初,三名台湾总统府当值宪兵因向中共特务提供机密遭到抓捕,之后中共渗透台湾网红的种种迹象也被媒体爆出,再次引起台湾舆论对中共渗透及《反渗透法》界限的讨论。 从中共诞生以来,统战与渗透一直是中共非常重要的战略手段,从未放松过。上百年来,其渗透能力堪称登峰造极,几乎就是无所不在、无孔不入、无往不胜。中共当局不仅依靠统战与渗透成功地将国民政府赶到了台湾,还将全中国百姓拿捏得服服贴贴。 西方政客的幻想曾造就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共的统战与渗透也随著中国制造的廉价产品全方位地蔓延到了世界各国,并顺利地在各级政府、学术领域,甚至地方社团中埋下种子,打下了长期盘踞的基础。 而散布在世界各国的台湾社团从来就是一个重灾区,在民主环境里成长的台湾人并没有天生的免疫力,一些单纯的台湾人往往在有意无意间被利用了、被渗透了,被统战了,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堕落在红色的枷锁之中。 每当人们提到中共的统战与渗透就会联想到特务与间谍,其实统战与渗透的范围极其广泛,广泛到不能简单地用“间谍”的概念来分析论述。 比如说,一些有点影响力的台湾人常常会公开提醒台湾商人,不要在中共不喜欢的媒体上刊登广告,或避免发表支持台湾政府的言论,美其言曰出于“好意”或“保护侨胞”,其实他们已经在中共的战壕里,替中共的统战与渗透发挥影响力了。让人产生恐惧或自觉宣扬“中国好故事”,都是红色渗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很多海外华人,包括台湾人或东南亚的华裔难民,他们的政治立场往往会随著中共影响力的变化而相应发生变化,有些人从反共走向亲共,之后又宣称反共,自由世界给了他们自由思想的空间,但他们是否真的能在立场的改变过程中摆脱中共势力的束缚呢?那就只有天晓得了。因为中共统战与渗透的力量就像癌细胞,具有顽固的持久性,有时活跃、有时潜水,当沾惹上后想洗心革面就没那么容易。 在澳中经济处于蜜月的年代,澳洲只看到了滚滚而来的金钱,却没注意到中共的金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减轻了澳洲的经济危机,也削弱了澳洲的立国基础,澳洲政府在中共的玩弄下几乎成为了一堆木偶。谭宝政府最终反戈一击推出了“反渗透法”,气焰嚣张的中共和统会也不得不偃旗息鼓。中共的红色势力就此消亡了吗?当然不会!那张渗透的网络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可能在一天内轰然瓦解,该铺垫的早已稳妥,该下的种子也已扎下了根。 英国王子边上埋著红色地雷,中共军人挤进新西兰国会,泛红宪兵在守护台湾总统府,类似的情形比比皆是,澳洲也绝对不会例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区别只在于何时才被发现,西方民主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后知后觉。 中国人的群体很简单,亲共与反共都是摆在台面上,多多少少都对澳洲主流产生影响力,其它的绝大多数社团都保持低调,明哲保身,见风使舵,意见统一。 与中国社区相比,台湾社区反而显得比较复杂,那是因为各台湾社团在对台湾的定义上有著差异。 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海外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台湾本土社团代表台湾人发声,一直被认为是台湾人声音的社团并非来自台湾,那是一些民国初期就开张的百年老店,“XX堂”,或“XX会”,以及逃离共产极权迫害的难民组成的“越缅寮”团体,他们都曾接受了中华民国文化教育,本质上捍卫的是中华民国。当中共和统会在全世界粉墨登场后,首当其冲就是对这些社团进行统战与渗透,遗憾的是无一能够幸免。… Read More
新的482“需求技能签证”(Skills in Demand, SID) 相关的法规于2024年12月7日生效,由于细节不多,雇主和签证申请人必须留意签证的新要求。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将不会有新的子类别。需求技能签证将与临时技能短缺签证使用相同的子类别号码“482”,但这绝不是简单的重新标签。 任何在12月7号之前提交的482签证申请不受这些变更的影响。 需求技能签证有三个流派:专业技能流、核心技能流和劳工协议流。前两个流派取代了中期和短期流派,这意味著该签证更注重高低收入之间的区别,而不是长期和短期的职业短缺。劳工协议流将有效保留现有标准。至于针对低薪但关键职业的基本技能通道的命运,则无法预测。计划进入该流派的职业可能会通过劳工协议获得。 主要法规不仅修订了482子类签证,还包括相关的提名、赞助义务和雇主提名的永久签证。只有关键方面被突出强调。 该法规的大部分内容涉及修订现有法规,将子类的名称从“临时技能短缺”改为“需求技能”,例如,与签证取消、退款和某些家庭成员豁免的规定。然而,这项新签证还有许多重要方面。 收入门槛 取代临时技能移民收入门槛 (TSMIT) 的将是1994年移民法规中设定的两个收入门槛: 1.…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