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头条饕餮美食

关于澳洲牛肉,你知道多少?

(澳洲生活网)澳洲的牛肉世界闻名,出口全世界,很多朋友都非常喜欢吃牛排。可是你真的懂牛排吗?现在小编帮助大家解决这一问题,让您真正了解每一块牛排的内涵,真正做到吃的明白,吃的专业!

牛肉分割图

一只牛可区分为肩胛、肋脊、前胸、牛小排、前腰脊、后腰脊、后腿、腱子、腹胁等九大部位。而一般市面上所贩卖的牛肉,均是依据这九大部位细分而出。

1.肩胛部 Chuck 

由于肩胛是经常运动的部位,肌肉发达,筋多,肉质较坚实。

2.肋脊部 Rib

肋脊部的运动量较小,中间有筋,结缔组织受热易胶化,肉质较嫩,油花均匀,是极佳的牛排部位,常用于煎、蒸、火锅等方式烹调。

 3.牛小排 Short Rib

这个部位是位于胸腔左右两侧,富大理石纹脂肪,肉质鲜美,适宜炖汤、作咖喱、牛肉串烧。

4.腹胁 Flank 

腹胁肉的肉质纤维较粗,常在修去脂肪后,以腹胁排的方式贩卖,也可用来当作薄片烧肉。

5.腱子 Shank

常运动的部位,筋纹呈花状,烹煮后Q劲多汁,口感极佳。适合滷、清燉,或是切薄片后以火锅、炒的料理方式食用。

6.前腰脊部 Short Lion

腰脊肉的运动量较少,肉质较嫩,大理石纹油花分布均匀,是属於大里肌肉的后段。此部位适合以煎、烤牛排方式烹调,也常用於蒸牛肉、火锅片、铁板烧等。

7.腰内肉 Tenderlion

也就是一般所称的小里肌肉,是运动量最少、口感最嫩的部位,常用来做菲力牛排及铁板烧。

8.后腰脊肉 Sirloin  

一般所称的沙朗肉应该是属于此部位,肉质细嫩,是很不错的牛排肉、烧烤肉及炒肉。

9.后腿部 Round

居外侧后腿肉部位,肉质比较粗且硬实,处理时最好先去筋或以拍打方式加以嫩化处理。通常被用来当作炒肉或火锅肉片。

澳大利亚牛肉分级标准

澳大利亚牛肉基本上分为9级,从M1到M9,M9级为最高级別,但是澳大利亚牛的肉味较淡,M9级也只能到日本的A3级水平。十多年前,澳大利亚农民将日本的母牛带到澳大利亚来繁殖,并且引入美国的安格斯牛来配种,(也有100%纯种血统的和牛),并以日本的饲养技术来养殖培养出澳洲和牛,其美味远超目前M9级牛肉,所以在M9以上又加多了M10、M11和M12级。

以油花、风味、香味三方面来決定,澳大利亚牛肉的油花从4至12共分为9级,平均都是6级,达到9级以上就是很高级的肉了,数字愈高,表示牛肉的肥瘦愈像大理石纹,12级就是最顶级了。而M12级牛肉相当于日本的A5级牛肉。现在常吃到的[极黑牛]或[和牛],主要就是来自澳大利亚。

牛排的种类

1、菲力牛排(FILLET):也称嫩牛柳,牛里脊(TENDERLOIN),取自于牛的里肌肉(即腰内肉),运动量少,且肉质最嫩精瘦,油脂少,因每头牛就一小条而显得「物稀为贵」。口感好但没有嚼头,并且烹煮过头就显得老涩,因此多推荐给牙口不好,消化较弱的老人家或小朋友食用。推荐火候:三至七分熟。

2、西冷牛排(SIRLOIN):也叫沙朗牛排,是指肉质鲜嫩又带油花嫩筋的牛肉,基本上取自于牛背脊一带最柔嫩的牛肉,具体位置不同,风味也各有千秋。比较正宗的沙朗取自后腰脊肉,但特殊的品种例如纽约客,则是取自于类似菲力的前腰脊肉。沙朗牛排肉质鲜嫩且香甜多汁,富有口感,受入门级牛排行家所偏好。推荐火候:四至六分熟。

3、肋眼牛排(RIB EYE):取自于牛肋脊部位,即牛骨边上的肉。肋眼牛排或许比不上腰脊肉那样嫩,但骨边肉向来好吃,油油嫩嫩的肉丝中夹著Q而有劲的油筋,比沙朗耐嚼,比菲力够味,而且油花十分丰郁,是受年轻男食客喜欢。推荐火候:四至六分熟。

4、丁骨牛排(T-BONE):是牛背上的脊骨肉,大块肉排中间夹著T字形的大骨,一边是菲力,一边是纽约客,肉质一细嫩一粗犷,或油腴或爽俐,点一客统统吃得到。推荐火候:五至八分熟。

5、牛小排(Short Rib):牛小排取自于牛的胸腔左右两侧,含肋骨部分。牛小排带骨带筋肉质肥腴鲜美,多汁且耐嚼,有大理石纹,特别是采用牛的第六、七根肋骨的,嫩而不涩,肉量丰郁的全熟肉质,即使是怕生的食客也可怡然享用,更创造出牛小排的另类魅力。推荐火候:全熟。

除了上述的品种,餐桌上常见的还有像牛肩胛部位的板腱肉、上肩胛肋眼心、牛肚部位的腹胁肉、上后腿肉等,这些部位虽然肉质纤维较粗,无法媲美以上品种.

牛排的熟度

1.Very rare steak几乎全红肉,只在牛排外层略烤。

2.一分熟牛排(Rare): 75%红肉,牛排内部为血红色,内部各处保持一定温度。

3.三分熟牛排(Medium Rare): 50% 红肉,内部桃红,而且带有相当热度。

4.五分熟牛排(Medium): 牛排只有25%红肉。

5.七分熟牛排(Medium well): 牛排几乎全熟,略有粉红色。

6.全熟牛排(Well Done): 牛排全熟,牛排内部为褐色

This post was last modified on 2017年1月27日 22:15

Recent Posts

一对大熊猫抵达阿德莱德

两只可爱的大熊猫“星秋”和“宜兰”经过15 个小时的飞行,从中国抵达了澳大利亚。 Read More

7 hours ago

澳洲推出了全新“国家创新签证”

澳洲年底前将推出了全新的“国家创新签证”(NIV),取代目前的“全球人才独立计划”(Global Talent Independent Program)。新计划旨在吸引全球的各行业高技能人才,特别是在关键领域拥有卓越成就的专业人士。 Read More

7 hours ago

铁路大罢工 悉尼跨年烟花表演或被取消

新州警察局局长凯伦·韦伯威胁说,如果由于铁路罢工导致观看烟花人群的安全无法保证,她将建议取消悉尼标志性的新年前夜烟花表演。 Read More

3 days ago

圣诞假期汽油价格居高不下

在繁忙的圣诞期间,全澳的司机都面临高油价的打击。布里斯班、堪培拉和墨尔本将超过悉尼,成为加油成本最高的城市。 Read More

3 days ago

中国游客无人机“窥探”澳洲军舰 引发热议

12月15日,一个网名为“Ares”的中国游客在“小红书”上发布了三段使用无人机近距离拍摄澳洲海军军舰的视频。引发了网络热议和澳洲参议员Malcolm Roberts的关注。 Read More

3 days ago

夏言聊天室:中共渗透无处不在

更新於 :2024-12-20 03:12 12月初,三名台湾总统府当值宪兵因向中共特务提供机密遭到抓捕,之后中共渗透台湾网红的种种迹象也被媒体爆出,再次引起台湾舆论对中共渗透及《反渗透法》界限的讨论。 从中共诞生以来,统战与渗透一直是中共非常重要的战略手段,从未放松过。上百年来,其渗透能力堪称登峰造极,几乎就是无所不在、无孔不入、无往不胜。中共当局不仅依靠统战与渗透成功地将国民政府赶到了台湾,还将全中国百姓拿捏得服服贴贴。 西方政客的幻想曾造就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共的统战与渗透也随著中国制造的廉价产品全方位地蔓延到了世界各国,并顺利地在各级政府、学术领域,甚至地方社团中埋下种子,打下了长期盘踞的基础。 而散布在世界各国的台湾社团从来就是一个重灾区,在民主环境里成长的台湾人并没有天生的免疫力,一些单纯的台湾人往往在有意无意间被利用了、被渗透了,被统战了,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堕落在红色的枷锁之中。 每当人们提到中共的统战与渗透就会联想到特务与间谍,其实统战与渗透的范围极其广泛,广泛到不能简单地用“间谍”的概念来分析论述。 比如说,一些有点影响力的台湾人常常会公开提醒台湾商人,不要在中共不喜欢的媒体上刊登广告,或避免发表支持台湾政府的言论,美其言曰出于“好意”或“保护侨胞”,其实他们已经在中共的战壕里,替中共的统战与渗透发挥影响力了。让人产生恐惧或自觉宣扬“中国好故事”,都是红色渗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很多海外华人,包括台湾人或东南亚的华裔难民,他们的政治立场往往会随著中共影响力的变化而相应发生变化,有些人从反共走向亲共,之后又宣称反共,自由世界给了他们自由思想的空间,但他们是否真的能在立场的改变过程中摆脱中共势力的束缚呢?那就只有天晓得了。因为中共统战与渗透的力量就像癌细胞,具有顽固的持久性,有时活跃、有时潜水,当沾惹上后想洗心革面就没那么容易。 在澳中经济处于蜜月的年代,澳洲只看到了滚滚而来的金钱,却没注意到中共的金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减轻了澳洲的经济危机,也削弱了澳洲的立国基础,澳洲政府在中共的玩弄下几乎成为了一堆木偶。谭宝政府最终反戈一击推出了“反渗透法”,气焰嚣张的中共和统会也不得不偃旗息鼓。中共的红色势力就此消亡了吗?当然不会!那张渗透的网络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可能在一天内轰然瓦解,该铺垫的早已稳妥,该下的种子也已扎下了根。 英国王子边上埋著红色地雷,中共军人挤进新西兰国会,泛红宪兵在守护台湾总统府,类似的情形比比皆是,澳洲也绝对不会例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区别只在于何时才被发现,西方民主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后知后觉。 中国人的群体很简单,亲共与反共都是摆在台面上,多多少少都对澳洲主流产生影响力,其它的绝大多数社团都保持低调,明哲保身,见风使舵,意见统一。 与中国社区相比,台湾社区反而显得比较复杂,那是因为各台湾社团在对台湾的定义上有著差异。 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海外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台湾本土社团代表台湾人发声,一直被认为是台湾人声音的社团并非来自台湾,那是一些民国初期就开张的百年老店,“XX堂”,或“XX会”,以及逃离共产极权迫害的难民组成的“越缅寮”团体,他们都曾接受了中华民国文化教育,本质上捍卫的是中华民国。当中共和统会在全世界粉墨登场后,首当其冲就是对这些社团进行统战与渗透,遗憾的是无一能够幸免。… Read More

3 day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