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旅游度假

乌鲁鲁,"世界的中心,像岛一样的石头"

去悉尼住了一星期。七天之后呢?回到被严寒占据的南国,还是继续夏天的的旅程?我不假思索地延展了假期,想去北方,去沙漠,去看望那块旷野中的巨石。

看过了很多日出日落。期待和告别—–大概可以用这五个字来总结心情:你的人生不能没有期待,你的人生必须学会告别。太阳太遥远了,太阳太光辉了,太阳太古老了,渺小又短命的人类看不清它的细节,看不到它的变化,因而它代表着永恒。

因为永恒的不可能,而人类又永远摆脱不了对永恒的想像,所以他们喜欢在清晨、黄昏温暖的光线中感受永恒。

在世界的某些地方看过日出日落,有几次还差点看出了眼泪。留在记忆中的永恒有:希腊桑托里尼岛,在蓝与白中间,望向深蓝的爱琴海。苏尼翁海角,在波寒冬神庙的废墟旁—–还是看海。吴哥窑的高棉日落,看那片曾经被森林湮没的建筑群沐浴着残阳如血的光辉。缅甸蒲甘,成百上千的佛塔就那么随意地散落在田野间,太阳温柔地出没在佛塔的尖端。还有爪哇岛,几分钟喷发一次的萨梅鲁火山,配合着日出,是地球袒露了身体,用伤口和热情向被自己围绕的恒星示爱。

美。喜悦。伤感。不过,那些都没有乌鲁鲁的日出日落特别。在别的地方,人们的目光总是迎送着太阳;在这里,人们却背着太阳,凝视着这块圆周9﹒4公里,高348米,孤零零伫立在荒漠中的、红色的巨石。光—色彩—明暗,有一只看不见的巨手在涂抹你眼前的一切。

机票上打印的目的地是Ayers Rock,艾尔斯岩。那是它的另一个名字,土著不这么叫。世界各地的土著都很少用人名来定义风景,用这种方法骄傲地占有风景。他们仍然管它叫Uluru,意思是:“一块像岛的石头”。

澳大利亚是相对封闭的大陆,是一个岛,可以算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方,如果再加上塔斯马尼亚。因为封闭,既造就丰富,也注定了脆弱。一个没有天敌的新物种,可能毁掉多少年建立起来的生态平衡。“外来物种入侵”在这里是严重的法律问题:你不可以带走植物种子,小动物;更不可以带入。野兔泛滥曾经困扰过澳大利亚人民;他们好像也为袋鼠过多而定期苦恼,苦恼的解决方案就是有些袋鼠变成了肉干,摆上了超市的陈列架。

多少有点讽刺的是,对“外来物种入侵”保持高度警惕的人们,其实自己就是入侵这片大陆的“外来物种”。他们最早来自欧洲,主要由士兵和囚犯构成。他们屠杀土著,然后成了“主人”。他们用女王的名字、总督的名字到处命名,昭示“所有权”。土著不被殖民者看作“人”,直到1967年澳大利亚建国179年后,他们方被纳入“人口普查”。

几百年来不被白人视为同类的土著,称自己叫“Anangu”,意思恰恰就是“人”。他们把Uluru看成是世界的中心,是所有能量的汇集地。当我身临其境时,心中不由得暗暗同意。(不过我认为世界不止一个中心。)

澳大利亚人没有在世界遗产地搭起巨大的“牌坊”,修一条四车道的路,开辟宽广的停车场,再打造“旅游休闲购物一条街”,插上花花绿绿的彩旗。原野中,除了观景点有一排简单的木制围栏,让久站的游客远望时有栏可凭,更重要的作用是设定一道温柔的界线:请你不要越过这里,走进那一大片草甸。中国人可以学习什么叫对自然影响最小的“低度开发”。自然是主人,不需要你喧宾夺主;它美得很,不需要你涂脂抹粉。

这样,你站在风景里会感受到:几十年前、几百年前,也是这般风景。你和古人同享着这般的风景。你意识到时间流转、风水常幻,但似乎存在着永恒。

每个人都是过客。Anangu的丧葬习俗和中国的客家人略有相似:死者埋葬后,若干年后捡出骨骸二次迁葬。伴随着死亡,灵魂要踏上新的旅程。

如果让我写一首关于旅行的歌,我要在卷首写两个字:“回家”。不是约翰·丹佛那首轻松快乐的歌,也不是肯尼·基那首经常被商场用来驱逐顾客的萨克斯风曲。

经常在旅途中默吟的有两段旋律。

一段,是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第二乐章中,英国管吹奏的那部分。有好事者把它改编成了《念故乡》。另一段,是马思聪的《思乡曲》。

对观光客来说,Uluru是比较单调的景点。就那么一块大石头,顶多再加上32公里开外,由36块岩石排成的Kata Tjuta。值得从悉尼专程飞三个半小时去看吗?我在澳大利亚的朋友们都没去过。其中一人转述去过的朋友们这样评价:那是一个不去会后悔一辈子,去了会一辈子后悔的地方。

不过我知道自己要什么。几年前,读了《旷野的声音》(Mutant message down under),我就告诉自己:Uluru是下次去澳洲要拜访的地方。作者玛洛·摩根(Marlo Morgan),是一位美国的女医生。她这样写道:

    在澳洲内陆干躁的心脏地带,我们仍能听到一个缓慢的、稳定的、古老的脉搏声。那儿有一群特立独行的人类。他们对种族主义不感兴趣,他们只关心其他人类和我们的生存环境。

这是小说,但融合了真实的体验。小说中把Anangu称为Real people(真人)。在“真人部落”中发生的种种故事,对照日常我们生活的“文明世界”,不免要发庄子之叹。故事的发生地就是我面前这一片红色的沙漠,白天骄阳似火,夜晚清寒入骨。

小说《在世界中心呼唤爱》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Uluru是男女主角向往但未曾到达的爱情目的地。片尾是男人揣着一瓶女人的骨灰,来到红土地。

    慢慢拧开瓶盖。往后的事不再想了。把瓶口进向天空,笔直伸出胳膊,划了个大大的弧形。白色的骨灰如雪花飞向晚空。

在Uluru,跟随着旷野中的晚风,亚纪回家了。

我甚至觉得,“回家”是人生的主调。

德沃夏克出生在捷克,后来移居新大陆。马思聪在1967年月黑风高之夜出走异乡。兜兜转转,人的一生都在回家的路上。

家是什么呢?我说的不是物理空间,而是一个精神空间,安顿灵魂的地方。回家之路又是什么呢?就是由People蜕变为Real People的悲欣交集(想起那两段思乡曲),是经历一次又一次“死亡”,被禁锢在玻璃瓶中的灵魂终于自我解放,能够伴随着晚风自由飞翔的过程。

太多人在人生路上走得跌跌撞撞。为什么他们还在走,还会被一个又一个老套的爱情故事感动呢?可能因为他们还有“信”,还能信一些不是眼前能看见,不是手中马上能紧紧抓住的东西。

躺在Uluru的星空下,我胡思乱想。

旷野中,容易迷失方向。

那块“像岛一样的石头”,可以坚定旅人的信心。它一定有,一定在,就在那里。岛是生命被淹没时的避难所。Uluru怎么形成的?是因为它周围的地形在漫长的岁月中被慢慢侵蚀而坍陷,才成就了Uluru本来也是平凡中的高度和壮丽。岛的追求,本意不是要出人头地,只是更有自己的坚持而已。

沙漠中的植物不算太丰富,通常长得也不高。不过我懂得它们为什么长成这样,澳大利亚多的是野火。它们随时等着野火,更等着野火后的重生。

来源:Chenxujun博客

This post was last modified on 2014年9月6日 16:29

Recent Posts

一对大熊猫抵达阿德莱德

两只可爱的大熊猫“星秋”和“宜兰”经过15 个小时的飞行,从中国抵达了澳大利亚。 Read More

9 hours ago

澳洲推出了全新“国家创新签证”

澳洲年底前将推出了全新的“国家创新签证”(NIV),取代目前的“全球人才独立计划”(Global Talent Independent Program)。新计划旨在吸引全球的各行业高技能人才,特别是在关键领域拥有卓越成就的专业人士。 Read More

9 hours ago

铁路大罢工 悉尼跨年烟花表演或被取消

新州警察局局长凯伦·韦伯威胁说,如果由于铁路罢工导致观看烟花人群的安全无法保证,她将建议取消悉尼标志性的新年前夜烟花表演。 Read More

3 days ago

圣诞假期汽油价格居高不下

在繁忙的圣诞期间,全澳的司机都面临高油价的打击。布里斯班、堪培拉和墨尔本将超过悉尼,成为加油成本最高的城市。 Read More

3 days ago

中国游客无人机“窥探”澳洲军舰 引发热议

12月15日,一个网名为“Ares”的中国游客在“小红书”上发布了三段使用无人机近距离拍摄澳洲海军军舰的视频。引发了网络热议和澳洲参议员Malcolm Roberts的关注。 Read More

3 days ago

夏言聊天室:中共渗透无处不在

更新於 :2024-12-20 03:12 12月初,三名台湾总统府当值宪兵因向中共特务提供机密遭到抓捕,之后中共渗透台湾网红的种种迹象也被媒体爆出,再次引起台湾舆论对中共渗透及《反渗透法》界限的讨论。 从中共诞生以来,统战与渗透一直是中共非常重要的战略手段,从未放松过。上百年来,其渗透能力堪称登峰造极,几乎就是无所不在、无孔不入、无往不胜。中共当局不仅依靠统战与渗透成功地将国民政府赶到了台湾,还将全中国百姓拿捏得服服贴贴。 西方政客的幻想曾造就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共的统战与渗透也随著中国制造的廉价产品全方位地蔓延到了世界各国,并顺利地在各级政府、学术领域,甚至地方社团中埋下种子,打下了长期盘踞的基础。 而散布在世界各国的台湾社团从来就是一个重灾区,在民主环境里成长的台湾人并没有天生的免疫力,一些单纯的台湾人往往在有意无意间被利用了、被渗透了,被统战了,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堕落在红色的枷锁之中。 每当人们提到中共的统战与渗透就会联想到特务与间谍,其实统战与渗透的范围极其广泛,广泛到不能简单地用“间谍”的概念来分析论述。 比如说,一些有点影响力的台湾人常常会公开提醒台湾商人,不要在中共不喜欢的媒体上刊登广告,或避免发表支持台湾政府的言论,美其言曰出于“好意”或“保护侨胞”,其实他们已经在中共的战壕里,替中共的统战与渗透发挥影响力了。让人产生恐惧或自觉宣扬“中国好故事”,都是红色渗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很多海外华人,包括台湾人或东南亚的华裔难民,他们的政治立场往往会随著中共影响力的变化而相应发生变化,有些人从反共走向亲共,之后又宣称反共,自由世界给了他们自由思想的空间,但他们是否真的能在立场的改变过程中摆脱中共势力的束缚呢?那就只有天晓得了。因为中共统战与渗透的力量就像癌细胞,具有顽固的持久性,有时活跃、有时潜水,当沾惹上后想洗心革面就没那么容易。 在澳中经济处于蜜月的年代,澳洲只看到了滚滚而来的金钱,却没注意到中共的金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减轻了澳洲的经济危机,也削弱了澳洲的立国基础,澳洲政府在中共的玩弄下几乎成为了一堆木偶。谭宝政府最终反戈一击推出了“反渗透法”,气焰嚣张的中共和统会也不得不偃旗息鼓。中共的红色势力就此消亡了吗?当然不会!那张渗透的网络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可能在一天内轰然瓦解,该铺垫的早已稳妥,该下的种子也已扎下了根。 英国王子边上埋著红色地雷,中共军人挤进新西兰国会,泛红宪兵在守护台湾总统府,类似的情形比比皆是,澳洲也绝对不会例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区别只在于何时才被发现,西方民主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后知后觉。 中国人的群体很简单,亲共与反共都是摆在台面上,多多少少都对澳洲主流产生影响力,其它的绝大多数社团都保持低调,明哲保身,见风使舵,意见统一。 与中国社区相比,台湾社区反而显得比较复杂,那是因为各台湾社团在对台湾的定义上有著差异。 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海外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台湾本土社团代表台湾人发声,一直被认为是台湾人声音的社团并非来自台湾,那是一些民国初期就开张的百年老店,“XX堂”,或“XX会”,以及逃离共产极权迫害的难民组成的“越缅寮”团体,他们都曾接受了中华民国文化教育,本质上捍卫的是中华民国。当中共和统会在全世界粉墨登场后,首当其冲就是对这些社团进行统战与渗透,遗憾的是无一能够幸免。… Read More

3 days ago